职称论文百科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发表mbo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4:54:58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发表mbo论文

王永钦,男, 山东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博弈论、契约与组织理论、公共经济学、转型与发展经济学。教学课程: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复旦-加州大学联合项目)、高级微观II(博弈论、信息经济学部分)。出版专著《声誉、承诺与组织形式:一个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与陆铭等合作)。在 美国匿名审稿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即出)和国内《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另外还兼任匿名审稿期刊《世界经济文汇》的编辑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和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等国内外经济学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个人信息1973年1月生于浙江省舟山市教育经历1999年2月 – 2001年7月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研究生 (2001年7月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9月 – 1999年1月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1991年9月 – 1996年7月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本科生学术经历及职务2007年11月至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2007年10月至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2008年: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3月-至今:The Stud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编委会成员2005年11月-12月:法国图卢兹一大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10月-2005年7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5月15-28日:韩国光州全南大学(Chonnam University)访问2002年1月至今:《世界经济文汇》杂志编辑(兼)2001年7月至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担任匿名审稿工作:《经济研究》 《经济学(季刊)》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China Economic Review 《世界经济》学术论文1 Academic Tenure, 2009, Economic Modelling 2008.82 Power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JAPE 2008.73 医疗体制改革,《管理世界》 2008.74 Urban-Rural Inequality, Chinese Economy 2006.95 创新的价值、非对称信息与终身教职制度,《经济研究》 2006.96 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研究》 2006.67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研究》 2006.58 因患寡,而患不均,《经济研究》 2006.39 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世界经济》 2006.310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 2005.811 就业体制转轨中的渐进改革措施,《经济研究》 2005.812 转型经济中的放松管制和企业重构的最优路径,《经济学(季刊)》 2005.813 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经济研究》 2005.814 全球化与边缘化,《比较》 2005.815 动态家庭分工理论,《经济学(季刊)》 2005.816 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 2005.8翻著简介1 陈钊、陆铭,《微观经济学》PPT课件 2008.82 《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008.73 《信息与激励经济学》目录 2006.34 《信息与激励经济学》后记 2006.35 《住房抵押贷款:理论与实践》目录 2005.86 《住房抵押贷款:理论与实践》序(张军) 2005.87 《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目录 2005.88 《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后记 2005.89 《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译)译后记 2005.810 《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译)目录 2005.811 《经济转轨中的企业重构:产权改革与放松管制》目录 2005.812 《经济转轨中的企业重构:产权改革与放松管制》序(张军) 2005.8国际交流1 2005年6月在芬兰赫尔辛基的UNU-WIDER参加国际会议2 cambridges back 2005.7.剑桥大学一游3 2004-2005学年,在牛津大学访问4 2005年11月1日-12月30日访问IDEI。摄于IDEI附近的一条运河边5 2004年5月在韩国全南大学访问

复旦经济学教授发表mba论文

说一下两人的交集同是1973年人,同时复旦1991年本科,甚至1996年博士生。这些只是求学经历上的相同。看学术经历:两个都是学术大牛。我们从两人的合作发表论文来看,(以《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三个为代表)以陈钊为例:1、经济研究 10篇,其中与陆铭合作9篇2、世界经济11篇 其中与陆铭合作是10篇3、经济学季刊8篇,其中与陆铭合作是6篇。甚至在复旦开讲座也是成对出现

姓名 史晋川性别 男所在学院 经济学院从事专业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 法律经济学、金融与区域发展拟招收何专业毕业博士生 经济学、法学领域个人简介:史晋川,男,1957年2月出生,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学部学位委员会委员,经济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法与经济学理论,曾出版《社会主义经济通货膨胀导论》(1989年)、《经济增长模式与通货膨胀机理》(1998年)、《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2001年)、《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2002年)等著(译)作18部,在《经济研究》等杂志发表《国民经济增长总量模型分析》(1985年)、《计算机软件盗窃案中厂商收益损失确定的经济学分析》(1996年)、《市场深化中民间金融的兴起》(1997年)、《产品责任制度建立的经济学分析》(2002年)等论文100余篇,曾获得国家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1~3等奖8项,省教委等其他科研奖励1~3等奖6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等各类课题20余项。此外,还积极参与了浙江省七五八五和九五发展计划与远景规划的研究咨询工作,协助潘云鹤院士主持完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委托的《浙江省十五与二零一五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大型系列研究报告。由于在经济理论研究与经济决策咨询研究方面的贡献,史晋川于1991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1994年受美国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基金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从事研究工作一年,199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高校首批中青年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年入选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首批第一层次学术带头人,1999年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的荣誉称号,2000年受包玉刚出国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同年,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并被国家人事部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学术带头人,2002~2003年受汤永谦基金资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

复旦大学发表mbo论文的专家

姓名: 杨长江 职称: 副教授 所在系所: 国际金融系 电子邮箱: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教授,金融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专业课骨干教师,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多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金融研究论文。与复旦金融研究院院长姜波克教授一起主编的《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成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推荐教材,由于该教材内容丰富、质量高、基本反映了本科生金融学教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内容和最新动向,成为广大金融联考学员复习应考的首选参考书之一。 杨长江副教授是姜波克教授的学生(2001年博士毕业),经院四大才子,人见人爱,水平极高,是复旦国金的主要继承人。

祝敏申自然死亡。祝敏申,1950年出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曾在上海纺织工厂当工人近十年。后入读复旦大学77级中文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在复旦大学分校任教,1984年到澳洲留学,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全额奖学金师从导师巴纳攻读博士学位,留校做访问研究员。并接获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的邀请。定居在澳大利亚悉尼。作为学者,祝氏主要研究领域是古文字学和书法学。他在当工人自学期间就得到过胡邦彦和李学勤等名师的指导,并在黎澍的直接帮助下到《历史研究》编辑部见习。他在复旦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开始发表论文、参加中国古文字学术国际研讨会、并参与建立了上海青年古文字学社。祝氏主编的《大学书法》,198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首部公开出版的高校书法教材,迄今在海内外已发行数十万册。200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授予荣誉证书以表彰他对中国书法的贡献。

林民旺,男,1979年生,福建南平人。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南亚国际关系(含中印关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院长助理、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国驻外使馆外交官。主要研究南亚国际关系,着重中印关系研究,是中国国际关系领域的著名学者。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选择战争》、《“一带一路”与南亚地缘政治》两部,译著多部,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在今年12月8日凌晨2点的时候,复旦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也是参加了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者的李淑芬教授因为生病抢救无效去世。李淑芬教授在我们国家科学,科研,制造等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她曾经获得过很多奖项,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的人才。

一、对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李淑芬教授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发展,李淑芬教授和复旦大学的一部分师生共同组成了一个科研组,然后他们开始研究分离同位素,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时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掌握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李淑芬教授为了我们国家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他们在技术不成熟,条件非常差,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一边学习一边前进。

二、为国家事业保密。

当时李淑芬教授他们执行的任务是绝对保密的,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论是什么人都不能对他们透露,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和配偶。所以李淑芬教授在加入了这项任务之后,她没有向任何一个人透露过,很多老同学都以为她 在地球上面消失了。李淑芬教授一辈子默默无言,为祖国奉献自己,毫无怨言。

三、鼓励教育事业。

李淑芬教授一直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培养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她说“一旦钻进去了,就会有兴趣了”“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兴趣”,她还鼓励女同学们一定要对科研事业有责任心,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女科学家。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在李淑芬教授的鼓励下更加热爱、热衷科研事业了吧。

李淑芬教授一辈子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当一名无名英雄,一生勤勤恳恳工作,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事业之中,舍弃自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伟人。

林民旺,男,1979年生,福建南平人。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南亚国际关系(含中印关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院长助理、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国驻外使馆外交官。主要研究南亚国际关系,着重中印关系研究,是中国国际关系领域的著名学者。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选择战争》、《“一带一路”与南亚地缘政治》两部,译著多部,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李郁芬,生于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等;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李郁芬教授最大的贡献就是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50年代的时候,响应国家的号召,复旦大学从复旦校内挑选了物理、化学等系一批优秀的师生和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一系列单位的师生共同组建了一个科研组,开展原子弹研制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分离膜元件的研究,为研制原子弹提供基础技术。这支科研队伍也被用“58中队”称为代号,在主任吴征铠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工作,李郁芬教授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

在有限的技术资料支持下,“58中队”的成员一边学一边摸索,因为分离膜元件的技术可以说只掌握在美英苏三国的手中,而三国也是不愿意分享这个技术,苏联一度还撤出了援助专家。无论是从研究本身上问题来说还是条件来说,这项研究工作都是十分的辛苦和艰难的。而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坚决响应国家的号召,刻苦坚持研究工作。而李郁芬教授就在这个接替了吴征铠教授主持复旦负责的研究工作。

李郁芬教授所在的“58中队”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冶金部和复旦大学等几个研究单位,经过四年努力,研制成功合格的扩散分离膜。

在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以后,李郁芬教授就回到了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但是她从来没有放松要求过自己,不断地进行新领域的研究工作,李郁芬教授的科研工作并没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术中的重大贡献而止步,她还参与其他诸多科学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果,发表论文40余篇。李郁芬教授从事过激光器件、激光光谱及激光医学方面的研究,还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并获得成功。

不仅如此,李郁芬教授从事的中国古代西汉透光镜研究,揭开了古镜透光之谜并首次复制成功,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她参加了国内首台激光眼科治疗机的研制,进行CARS测温技术研究,两项技术都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

李郁芬教授是一位让人尊敬和铭记的科研人员,她用她的一生为祖国的科研孜孜不倦的付出,值得我们去铭记!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复旦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苏步青的结构是:苏(上下结构)步(上下结构)青(上下结构)。苏步青的结构是:苏(上下结构)步(上下结构)青(上下结构)。注音是:ㄙㄨㄅㄨ_ㄑ一ㄥ。拼音是:sūbùqīng。苏步青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1902-)数学家,教育家。浙江平阳人。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博士。历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教务长、校长。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数学会发起人之一,现任该会名誉理事长,《数学年刊》主编。主要研究微分几何学,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和多种专著。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二、网络解释苏步青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教授。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苏步青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关于苏步青的诗词《偕苏步青教授登湖天一碧楼即兴》关于苏步青的成语累苏积块步步登高樵苏失爨平步青云得步进步累块积苏樵苏后爨平步青霄青云独步关于苏步青的词语槁苏_醒青云独步累块积苏樵苏失爨平步青霄樵苏后爨累苏积块平步青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苏步青的详细信息

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在激光核物理领域获得重要进展。2022年1月31日,一项飞秒强激光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飞秒泵浦时抖动电子与离子库伦碰撞所产生的同质异能态」(Femtosecond Pumping of Nuclear Isomeric States by the Coulomb Collision of Ions with Quivering Electrons ) 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8, 052501 (2022) ;doi://10.1103/PhysRevLett.128.052501 )上发表。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合作完成,陈黎明和符长波是论文通讯作者,冯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近年来随着强激光技术的发展,强激光驱动下与原子核相关的物理过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原子核同质异能态,即处在亚稳态的核素,由于其核结构理论的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超短的飞秒脉冲强激光,由于其能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高度集中,有望形成超高电荷密度的加速以获得传统加速器无法比拟的超高的产生率,激发产生同质异能态。这将对核结构、医学射线成像、原子核时钟、伽马激光器、天体核合成等领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该文中,合作团队报道了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了飞秒激光驱动产生的同质异能态。团队利用一台百太瓦级桌面型激光器为驱动源,观测到了Kr83核素的同质异能态(其能级为42keV,寿命为1.83小时)。其峰值产生效率达2.34E15 p/s,超出传统加速器所能达到的峰值产生率数个量级。理论分析表明,近固体密度的电子在强激光场和团簇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会多次往返抖动形成共振,增加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机会,进而大幅提高了同质异能素的产额。理论分析同时表明,该实验条件下的同质异能态可能主要来自于库伦激发机制,但不排除另外一种重要激发机制NEEC的存在。NEEC,即电子俘获核激发(Nuclear Excitation by Electron Capture),是原子核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的逆过程,实验上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寻找,但仍没确切被证实。

此外马余刚团队近期也受邀发表了综述文章,其题为「New Opportunities for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in Femto-to-Nanometer Scale with Ultra-Intensity Lasers」【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7, 024201 (2022); 】。文章综述了目前存在于原子和原子核尺度之间(也就是纳米和飞米尺度之间)的一些物理困惑,包括: 质子电荷半径、中子寿命、深度狄拉克态(Deep Dirac Level)等;并 探索 了利用强激光研究此尺度范围问题的可能途径,包括NEEC、电子桥(Electron Bridge)等。文章以「编辑推荐」的方式发表,并获得了AZO Optics的报道推荐()。该文章由符长波、张国强、马余刚共同执笔完成。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官网

沈一帆教授,1997年2月至2002年2月间,任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副教授,教授;2002年3月受聘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并任该系教授至今。沈一帆教授已发表了超过40篇论文,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会议(IJCAI, ICML, SIGGRAPH,IEEE Visualization)和重要期刊(如Frontiers in Biosci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编译著作:3D游戏(上下册);承担多个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等。

李郁芬,生于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等;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李郁芬教授最大的贡献就是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50年代的时候,响应国家的号召,复旦大学从复旦校内挑选了物理、化学等系一批优秀的师生和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一系列单位的师生共同组建了一个科研组,开展原子弹研制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分离膜元件的研究,为研制原子弹提供基础技术。这支科研队伍也被用“58中队”称为代号,在主任吴征铠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工作,李郁芬教授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

在有限的技术资料支持下,“58中队”的成员一边学一边摸索,因为分离膜元件的技术可以说只掌握在美英苏三国的手中,而三国也是不愿意分享这个技术,苏联一度还撤出了援助专家。无论是从研究本身上问题来说还是条件来说,这项研究工作都是十分的辛苦和艰难的。而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坚决响应国家的号召,刻苦坚持研究工作。而李郁芬教授就在这个接替了吴征铠教授主持复旦负责的研究工作。

李郁芬教授所在的“58中队”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冶金部和复旦大学等几个研究单位,经过四年努力,研制成功合格的扩散分离膜。

在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以后,李郁芬教授就回到了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但是她从来没有放松要求过自己,不断地进行新领域的研究工作,李郁芬教授的科研工作并没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术中的重大贡献而止步,她还参与其他诸多科学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果,发表论文40余篇。李郁芬教授从事过激光器件、激光光谱及激光医学方面的研究,还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并获得成功。

不仅如此,李郁芬教授从事的中国古代西汉透光镜研究,揭开了古镜透光之谜并首次复制成功,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她参加了国内首台激光眼科治疗机的研制,进行CARS测温技术研究,两项技术都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

李郁芬教授是一位让人尊敬和铭记的科研人员,她用她的一生为祖国的科研孜孜不倦的付出,值得我们去铭记!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