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仲景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8:18:30

仲景发表的论文

仲景经方剂量研究概况仲景制方精妙,药简效宏,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其方剂药物用量,因时移物换,原貌不可得窥,是以争论颇大。剂量之多寡、比例之大小,与疗效息息相关,实有考证之必要。近年来有关经方剂量的研究报道不少,今据近十年有有关文献,勾勒其研究动态如下。一.古今度量衡制的考证仲景著书于东汉末年,其计量单位自为彼时所习用者。因时隔近两千年,度量衡单位屡经变更,原制已不可知,故今人采用各种方法以考证换算之。研究表明[1~3],秦至东汉度量衡单位实值虽变而无大异,根据对秦始皇26年的方升、西汉初年的“尚方半”、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以及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量器的考证,、东汉1斤合今制250g,1两合今之15.625g,1升合今之200ml。而方寸匕当是容积为1立方寸的立方形容器。若以汉时1寸为2.3cm计算,其容量当是12.167cm3[4]。而根据《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方后注,经换算得出:汉制1斤约为126g,1两约8g,与前述结论不符[5]。更有研究认为[6],古代常用市秤不符合药物计量实际,古时另有古药秤和古药升,经实测计算得出:汉时每药两为1g左右,最大不超过1.6g;而每药升容积按同制为6.34ml,按南北朝制应为10.4ml,汉制不越此值。米氏[7]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桂枝汤的药物剂量、煎药加水量、煎次、煎出量用服用量的古今差异进行考证,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现行“1钱等于3g,尾数不计”的定量换算关系不符合中医传统用药1钱有效量之实际数值,提出今旧市制1钱应折合公制3.73125g,临床使用可约为3.5g。从上述可知,大部分研究结果接近于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1两=13.9g,1升=198ml)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两约合15.6g,1升约合258.14g)的记载,与现行换算关系量不符,然亦存在古市秤、古药秤之争。如按上述研究结果折合,则仲景经方剂量明显大于或小于现代常用量。对此,各家认识不一。有认为[1~3],量重味寡是仲景用药特点之一,符合原意且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也是合理的;也有的认为[8,9],对经方药量不必凿求,而应以临床药效为准,现代《伤寒论讲义》的折算标准符合临床实际。二.经方剂量运用规律和特点仲景对剂量的应用有严格的原则性和规律性[10],表现为:①制短扬长,如瓜蒌薤白半夏汤辛热药与寒润药为3:1,故制其寒而用其开通之性;②量依病变,即根据症候的主次、轻重而确定药量;③动静相合,即动静药物配伍须依比例而行;④量变性变,即药物剂量变化会导致方剂性质的变化。因而,在运用经方时应重视[11]:①每剂量,即每一剂药物中某药的分量,它主要是通过调整各药间的相互比例而影响到药物的配伍关系;②每服量,即每次服用的剂量,通常此量为该药的治疗量,显示了药物的量效关系,而根据量效关系原则,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减,其方药效也相应增减;③每日量,即一日中某药服用量总和,此量决定于每服量和每日服用次数,即药物时效关系的影响,而根据时效关系原理,每种药物在服用后均有相对稳定的潜伏期、高峰期和残效期,间隔一定的时间重复给药可以维持药效的连续性。从另一种角度认识,也应注意[12]:①单一方剂中的药物用量、尤其要掌握方中较重要的药物用量;②重视复合方剂中的每一方剂用量;③重视加减方剂中的方药用量,即基础方的取用量、加味药物用量和药味相同方的用量等;④重视方剂的每次服用量。简言之,经方剂量的具体应用要注重药物的绝对量,绝对量反映了药物的有效用量,但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病情重者宜大,轻浅者宜小,药质轻者宜小,质重者宜大,急性病宜重,慢性病宜轻等;同时,更应注意药物的相对量,相对量体现了各药用量的比例,寓有组方之法度,其变化既能影响方剂的性能,又能影响其功效的大小;古今衡量虽异,然其比例恒定[8,9,13,14]。三.某些常用药物的剂量运用探讨甘草:《伤寒论》中甘草的用量很严格,根据方剂功用不同,选用大剂量为君,有复阳益气作用,中小剂量多为佐使,可缓和药性[15]。其剂量的掌握亦根据以下原则而定:表证轻,里证重;实证轻,虚证重;热证轻,寒证重;治湿轻,敛阴重;治痢轻,治泄重[16]。生姜、大枣:《伤寒论》中姜枣剂量运用有如下规律:①用小量者,生姜1~2两(3~6g),大枣4~6枚,多用于风寒较轻、病势较缓、邪正抗争不剧、须微微发汗者;②一般用量,生姜3~4两(9.5~12.5g),大枣10~15枚,多用于风寒束于肌表、邪正抗争的病证;③用大量者,生姜5~6两(15.5~18.7g),大枣25枚,大量生姜多用于邪气较重的病证,大量大枣多用于正气较虚者[17]。桂枝、白芍:洪氏[18]根据仲景应用桂枝的剂量变化规律,在临床上以6~9g为中等量,小于6g为小剂量,大于9g为大剂量,应用大剂量时,采用逐步递增或累加方式缓缓多次进服之方法。而在经方中,桂枝、白芍常配伍并用,其剂量特点有:常量等用、小量等用、大剂量重用桂枝、小剂量多用桂枝、大剂量重用白芍、小剂量多用白芍等,大凡等量并用,不论常量或小量,通常都发挥调营卫的作用;反之,则或偏调卫,或偏和营。一般重用桂枝主要为平冲降逆,重用白芍主要为缓急止痛;若小幅度变更桂芍比例,同时伴有配伍药物变化者,则其作用主要取决于配伍药物变化[19]。石膏:石膏在经方中用量一般较大,现代临床运用亦然。但安氏[20]认为凡水煎服的药物剂量,应根据其药物的溶解度而定,矿物、贝类药的溶解度小,因此,缩小麻杏石甘汤等方剂中的石膏用量,同样能获得与大剂量用药的相同效果。附子:《伤寒论》对附子的使用有以下特点:①根据病情的轻重及不同病因来确定其用量及生熟,一般阳虚重证宜生用重用,阳虚轻证则炮用轻用,而风寒湿痹则炮用重用;②根据性别及体质强弱确定用量[21]。半夏:对脾不化湿、酿痰停饮、胃逆呕恶诸症,一般可用9~15g,如旋覆代赭石汤等;小半夏汤等也可用15g,但应与生姜基本持平,不能明显高于其量;对于心下痞结较甚、呕吐较顽固、逆气冲咽或不寐证,则应投大量,30~60g,甚至120g(久煎),如生姜泻心汤等;对于阴虚气逆、脾虚生湿、胃气呆滞诸证,宜以小量6~9g,为佐为使,尤其是脾胃阴虚者,其量宁小勿大,如麦门冬汤[22]。而胡氏[23]亦认为,化痰和胃小量即可(10g左右),重症痰饮呕逆适当增加,15g左右,不寐者则重用至30~60g,其效方显。细辛:细辛剂量,历来争议颇大。据后世习俗,则经方剂量大大超越常量(按古药秤折算除外)。是以后世用经方,细辛常减量。而王氏[24]据临床实践认为:阳气虚、寒湿重者,可用大剂量(可达20g),待病情好转,便须减量;若发病纯属风寒外感、阳气不虚者,则用中量(10g);若病情热象较重、兼有湿浊不化者,可用小量2~5g佐之;然痢、泄、咳喘等,若病久、虚寒较重者,亦可用大量。四.结束语综上可知,有关古今度量衡的考证,其结论不太一致,临床运用并未照之而行,强调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而定;对经方的绝对量不拘泥,更注重相对量的确定。笔者认为,关于经方剂量的研究,考证度量衡变化诚然必要,然不宜以古绳今,生搬硬套。要知古今体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变化甚大,岂能等同视之?加之,汉时度量衡制虽属统一,然仲景身处战乱之际,其方剂药量是否悉依国家统一计量,实难肯定,也有可能习用民间土法计量,或另有药秤计量等。观其著述,同一药物,其计量单位亦不尽一致,如厚朴有一尺、半斤之异,石膏有如鸡子大、一斤之别等,竹叶有一把之量等,即可知其计量单位不一。因此,今后的研究,不宜过分强调计量之考,而应以临床为基础,以实验为手段,观察不同剂量、不同比例的方药疗效。如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进行古量、今量的比较,经典比例与变更比例的对照,或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等因素对方药剂量影响的比较等。广泛引用各种先进手段的方法以研究之,可望获得对临床更有意义的结果。参考文献 [1] 贾文成,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剂量初考·辽宁中医杂志1985;(4):38 [2] 柯雪帆,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36 [3] 顾铭印·经方药物剂量之我见·北京中医1987;(3):14 [4] 张同振·《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续考·吉林中医药1987;(6):42 [5] 陈家骅·经方药量管窥·浙江中医杂志1981;(5):81 [6] 王伊明·为古方权量正本清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9(2):10 [7] 米伯让·以桂枝汤为例探讨古今中药处方计量的换算·中华全国第二次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汇编1987,10:P2 [8] 姜建国·关于经方药量之管见·中医杂志1986;27(11):864 [9] 齐教授信箱·如何对待《伤寒论》方剂药量·新中医1982;(11):43 [10] 王国三·试论张仲景剂量应用的规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4):13 [11] 刘建奇·《伤寒论》的药量研究方法浅议·辽宁中医杂志1988;(3):12 [12] 蔡绪江·重视《伤寒论》方剂的剂量·中华全国第二次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汇编1987,10:P80 [13] 王三虎·仲景药量索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2):8 [14] 岳美中·方剂配伍和用药剂量的讨论·浙江中医药杂志1977;(4):35 [15] 赵志谨·试谈《伤寒论》中甘草的使用剂量和禁忌·山东中医杂志1983;(5):10 [16] 胡国栋·仲景应用甘草规律的探讨·四川中医1983;(1):21 [17] 刘含堂,等·仲景用生姜、大枣初探·河南中医1982;(1):9 [18] 洪嘉禾·桂枝在内科临床的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13 [19] 张笑平,等·张仲景并用桂芍的规律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83;(8):10 [20] 安东柱·谈石膏的药用量·吉林中医药1982;(4):47 [21] 和建清·从《伤寒论》看附子的用量及生用炮用问题·云南中医杂志1982;(5):37 [22] 牛元起·谈半夏的用量·中医杂志1986;27(10):787 [23] 胡学刚·、漫话半夏之用量·中医杂志1986;27(10):787 [24] 王振祥·细辛用量之我见·吉林中医药1982;(1):48 另转载:《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单位是斤、两、分、铢、黍等诸多方面,与当今剂量单位不同,对此笔者查阅有关文献,并结合自己临床实际体会,确认研究仲景方药剂量单位,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只有从临床实际出发,才能避免从文献到文献。今根据明·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又如清·程知于《伤寒经注》中说:“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也。”李氏程氏所言“古”,当指东汉时期,所言“今”当指其所处的时代。现将《伤寒杂病论》方药剂量单位折算为当今剂量单位:一两为3g,一升为18~30g,一方寸匕为6~9g,一钱匕为1.5~1.8g一尺为30g,云如鸡子大为48g,一合(容量)为6~8ml,一升(容量)为60~80ml,一斗(容量)为600~800ml,附子一枚为5g,杏仁、桃仁云40个为10g,枳实一枚为1~2g,乌头一枚为2~3g,竹叶一把为10g,栝楼一枚为15~30g,水蛭百枚为200~240g,百合一枚为2~4g,矿石类云弹子大15~20g,栀子一枚1~2g,芍药一枚为2~4g。又仲景于方中所言“钱”者,当言“钱匕”,可从“钱匕”计算,且不可将仲景所言“钱”与其后所言“钱”而换算为3g;关于有些方剂言剂量曰“分”者,此“分”字不是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之“分”字,而是指方中剂量各占多少比分之“分”字,因此理解“分”字不能将“分”折算为0.8g左右。但为了使方剂剂量统一定为国际标准计量单位,现将某些方剂如薯蓣丸等剂量比分之“分”折为3g,可供临证参考用量。对此还要知道方剂剂量比分用量在临床实际中可根据具体病情而适当地按比例增减,以使方药组成与证机切切相应,达到愈疾之目的。

张仲景出了一本《药王》。

南阳张仲景论文发表

我们都知道张仲景被称为医圣,那么你又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张仲景个人简历”,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而仲景因而被后世尊为“医圣”,有庙供奉香火。

张仲景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 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蔡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伤寒杂病论》的序文记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张仲景家族中人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去世,其中死于伤寒 病的,占百分之七十。他“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后世有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其著作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尽得其传。《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医学史上实属罕见。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张仲景故里涅阳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与镇平县交界一带,每一年,民众都会自发地前来南阳医圣祠纪念、拜谒。“瞻仰医圣”、“叠纸求医”、“摸羊头”、“接圣水”等是群众主要祭祀活动内容,这一民俗活动一般持续3天。医圣张仲景祭祀活动已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阳医圣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有张仲景墓及祠。

乱世立志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朝政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而官府衙门不想办法解救,却在一味地争权夺势,发动战争,欺压百姓。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仲景。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张仲景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生平事迹:

襄阳访医

张仲景年轻的时候,在医学上就有了名望。但他仍勤奋好学,四处查访名医,登门求教。这一年,张仲景的弟弟,要出外做生意,临行时说:“哥哥,我这次要出远门,你给我看看,日后有没有大症候!”

哥哥给弟弟抚了抚脉,说:“明年只怕你要长个搭背疮!”

弟弟惊讶道:“哎呀!常听你说,疮怕有名,病怕无名,长个塔背疮,我眼看不见,手摸不着,怎么治呀?”

张仲景说:“不要怕!我给你开个药单,到时候,服了这付药,把疮挪到屁股的软肉上好了。日后谁识得搭背疮,就叫谁医治。谁治好了,要给我来个信。”弟弟放心地走了。

张仲景的弟弟到湖北做了一年生意。第二年在襄阳,一天突然觉得脊背上疼痛,忙照哥哥开的药单取付药吃了。不几日,疮真的从屁股上发了。他求遍襄阳的郎中,这个说是疖子,那个说是毒疮,都不识得,后来,同济药堂有个名医“王神仙”,他看后笑了笑,说:

“这原是个搭背疮嘛!是谁把它挪到屁股上啦?”

回答:“是我哥哥挪的”。

王神仙说:“他既然能挪,一定能治啦!”

张仲景的弟弟说:“他远在南阳,远水不解近渴。还望先生劳神治治吧!”

王神仙当下开了药方。张仲景的弟弟吃了药,又贴了几张膏药,不多久,疮就好了,他随即给哥哥写了封信。张仲景接到书信,十分高兴,立即准备盘费,打点好行装,步行奔襄阳而来。

这天一清早,襄阳同济药堂的大门前,站着一位身背行李、手拿雨伞的年轻后生,他向管家的央求说:“我从河南来,生活没有着落,请贵店收留我当伙计吧!”

王神仙闻声从药店走出来。他见后生年轻利落,就说:“好吧!我这里缺人,就收你当个炮制药材的伙计吧!”这个后生,就是张仲景。

从此,张仲景就在同济药堂住下来。他聪明好学,药理纯熟,不但熟悉各种中草药的性能,而且炮制药材,干得又快又好,没几天,就被王神仙替换至药铺当司药。他管司药,又管看病,店里的人有个头疼发热,也来找他诊治,大伙都称赞他是二先生!

王神仙看二先生确有两手哩,就让他做自己的帮手。王神仙抚脉看病,他抄药单;王神仙遇着疑难病症,抚了脉再叫他摸摸,好叫他明了病在哪里,怎样医治。张仲景把这些医理深深地记在心上,写在本子上,就这样度过了一年。

这天,一个骑驴的老者,匆匆来到药店,说他儿子得了急症候,请上王神仙去了。

约摸半个时辰,老者拿回个药方,来到药店取药。张仲景见药方内有毒药藤黄,知道病人肚内有虫,这味药是治虫的。但又见藤黄只开了五钱,就迟疑了一下,随后抓了药叫带走了。不一会,王神仙回来了。他下了驴,就要到后院歇息。张仲景忙走上前道:“先生慢走!病人很快还要来请的!”

王神仙惊奇道:“病人好啦,还来做什么?”

张仲景说“恕学生直言。藤黄能毒死人体内的虫,便要一两的量才行。先生只开五钱,只能把虫毒昏,等它返醒过来,会更凶恶。再用药也不灵了,只怕病人还有性命危险哩!”

王神仙听了,正在半信半疑,忽然那老者跟头流水地跑来,呼叫道:“王先生!不得了啦!我儿疼得死去活来,你快去看看吧!”

王神仙顿时慌了手脚,急得额上直冒冷汗,在店里左转右转不敢去。张仲景看了,笑着上前道:“先生,不管是吉是凶,学生冒昧,情愿替先生去一趟!”当下骑着毛驴走了。

这时候,病人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张仲景一看就知道是虫在作怪。只见他不慌不忙,掏出三寸银针,叫病人脱掉衣服,看准穴位,捻动手指,照着虫的头部刺了进去。

虫头被刺中,死命的挣扎。只听病人疼得哎哟一声,昏了过去。老者一看大惊失色。

张仲景却呵呵笑着说:“别害怕,虫已经被刺死了!”说罢病人呻吟两声,醒了过来。

张仲景又开付泻药,让病人吃下。顷刻,一根尺把长的大虫被排泄出来,病人完全好了。

王神仙知道后,又惊又喜,问道:“二先生,你到底是什么人?”张仲景说:“我姓张名机字仲景,到这里拜师学医来啦!”

王神仙说:“哎哟哟,可不敢当!”立刻摆宴款待。

后来张仲景回到南阳,两人还相互交往,成了医学上的好朋友。

对病下药

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还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从前,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一头。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卵成蛋蛋,外边涂上珠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在鲁班门前耍锛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从此,就把自己的医述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巧“治”府台

东汉年间,南阳有个府台,他干了很多坏事,人们气恨他,巴不得找个出气的机会。

这年,府台的女儿有病了,一连几个月,遍求名医,也治不好病。这天,府台派家人去请张仲景,来给女儿看病。那阵子,伤寒病正游行,张仲景每天早出晚归,到乡下给老百姓医病,只有儿子在家。他们就把张仲景的儿子请了去。

张仲景的儿子常年随他学医,也是个知名的郎中。他来到府衙,询问了小姐的病情,府台夫人没张咀,泪就先落下来:“唉呀!她面黄肌瘦,茶饭不进,还不住歇地呕吐呢!”说着说叫女儿诊脉。

那时候,年轻郎中给女子看病是不能见面的。所以只好从帘帏中牵出一根红线,一头拴在小姐的中指上,一头让张仲景的儿子拉着,放在耳朵边静听。他仔细听了好久,心里不觉好笑:哈哈!就这病竟没人看得出吗?

原来府台的女儿是怀孕啦!可他并不知道“病人”还是个没出阁的姑娘,就高声朝着府台说:“恭喜大人!小姐没有啥病呀,他是喜脉!你快要当外爷了!”

府台一听气得浑身乱颤,嚎叫道:“混帐东西!纯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赶出去!”家人一拥而上,把他痛打一顿,赶出了府门。

晚上,张仲景回来听了,心里十分气愤,他问儿子:“你果是看得真?”

儿子说:“确确实实是怀孕,已经六、七个月啦!”

张仲景沉吟了一下,说“这个府台,干尽了坏事,明天找他出气去!”

第二天,张仲景吆喝着邻居,带着礼品,来到府衙,正赶上全城绅士和名流在那里议事。张仲景见府台施一礼,说:“不肖之子医理不明,口出不逊之言,望大人海函!今天,一来赔礼道歉,二来我要亲自给令爱诊脉医病!”

府台一听大喜,忙说:“贱女区区小痒,何劳先生大驾呀!”说着就要设宴款待。

张仲景说:“还是先给令爱诊病要紧。”府台忙叫佣人把女儿请出来。

张仲景观那女子气色,早已明白了几分。暗用右的小姆指甲剜了一点药,藏在宽大的袖中,然后端坐给小组抚脉。

张仲景一抚脉,果然此妇向孕六七个月啦!就对病人说:“张开嘴巴,看看舌苔!”小姐刚张开嘴,他就弹动右手小姆指,把药弹进小姐嘴中,又叫端来开水,小姐喝了。张仲景这才笑呵呵地对府台说:“药到病除,送令爱到耳房观察,一会儿说会好的。”

府台十分感激,摆上酒宴招待。他刚端起要敬张仲景酒,耳房边传来了小姐的呻吟声,府台有诧异,张仲景说:“这是药力到了,你放心,令爱顷刻就会痊愈的!”

话音未落,只听哇哇的婴儿哭声从耳房传来。府台和夫人猛地惊呆了,一时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那些绅士名流也惊奇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交头接耳暗暗发笑。

张仲景拍案而起,哈哈大笑,指着府台说:“现已真相大白你们口口声礼义廉耻,干的却是男盗女娼呵!”府台和夫人听了,气得晕了过去。张仲景为百姓们出了气,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著作:

1、《伤寒杂病论》(已经散佚)。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推荐阅读:

南阳理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南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源头之一,是楚风汉韵荟萃之所,哺育了张衡、张仲景、诸葛亮、范蠡等历史名人,滋养了冯友兰、彭雪枫、姚雪垠、二月河等现当代英才;生产总值居河南省第三位,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

学校前身是1987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的南阳大学。1993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定名为南阳理工学院;原张仲景国医大学并入。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升格本科院校;2005年先于同批升本高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成为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一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2012年被评为“中原经济区最佳服务高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河南省第二批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1760亩,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有大型运动场2个,综合体育馆1座,2012年成功承办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男篮赛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2.35亿元,拥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实验室,1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馆藏图书137万册,电子图书15000GB,自建有“南工文库”、“仲景文献数据库”、“建筑科学专题库”等特色数据库。主干带宽2万兆、出口带宽4300M的校园网覆盖全校,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二层扁平化网络架构,有线、无线、IPV4、IPV6统一身份认证,终端计算机21000余台。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资源配置优先保障人才培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现有普通本专科生和留学生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252人,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学生报考率和报到率持续走高,本科二批招生计划全部第一次投档完成。2013年理科、文科分别超出省定分数线26分、17分,理科、文科分别超出省定分数线32分、20分,理科、文科分别超出省定分数线30分、22分。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坚持“重点做大做强工科,积极发展特色学科,稳步发展应用理科和人文学科”,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集群,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联合培养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以全日制教育为主,兼有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开放型办学格局。现有19个教学院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音乐学院、文法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软件学院、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体育教学部、政治理论教学部,49个本科专业。

围绕服务南阳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电商及物流、“楚风汉韵”古建筑遗存保护、仲景品牌医药等支柱、新兴产业,分别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乡规划;中医学、中药学等一批核心专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群、专业群、人才链与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对接。目前拥有9个教育部、省教育厅“卓越计划”试点专业,16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以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0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校坚持“高起点、分步走、双师型、可持续”的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相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0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60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78人。拥有河南省优秀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2人,建设有20个省、校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和教学团队,设有“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聘请多位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教学为重,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服务教学质量”的理念。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近3年立项科研项目412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208项;鉴定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5项;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150项;承接横向课题51项;公开发表论文26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6本,主参编教材100余部。主办的《南阳理工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影响力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主动适应地方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应用驱动、实践驱动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成立有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南阳协同创新研究院、张仲景国医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仿真与设计研究所和光电技术研究所。建立南阳高校第一个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院士工作站;组建南阳电商联盟,先后被授予省、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电商继续教育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博世、长城计算机等共建多个实验室,与中兴通讯签约共建“南阳理工·中兴新思学院”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开办有九州通班、宇通班、理光班、二机国贸班等多个校企联合班。近3年与企业联合申报应用性研究课题140余项,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170余项,获省、市成果奖励500余项。与陆德筑机联合开发的“产品图纸自动审核及智能拼图软件”获第四届河南省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金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河南省地方高校荣获金奖的第一次;与张仲景大厨房合作研发的发酵型香菇酱“仲景香菇酱”畅销国内外;与南阳防爆联合攻克减小电机振动和降低噪声关键技术等项目。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工作,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引领就业,力争毕业生“能就业,会就业,就业好,敢创业”。启动实施“新概念就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目前已在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深圳、郑州、开封等地建成新概念就业基地18个。设有“南阳理工学院校友联谊总会”,在国内外设有52个校友联谊分会。支持成功校友注册成立河南省高校首家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会,设立校友创新创业基金200万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南阳创业学院和中关村南阳领创空间,实施河南高校首个“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先后获“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河南省省级众创空间”,被推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纳入国家孵化器管理体系。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一直处在省内高校前列,多次获“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

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近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全国一等奖20余项,二、三等奖120余项。代表河南高校出征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获亚洲区铜奖13项;第五、六、七、八届河南省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四连冠;第三届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一等奖,总排名第三,奖牌总数在河南省14所参赛高校中居第一位;全国第七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4个,并列全国本科组第一;百度首届全国高校搜索营销大赛,获一等奖,总排名第二。

学校坚持走开放多元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参与组建全国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联盟,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参与组建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签订校际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开创校际合作新局面。在韩国设立2个分院,招收中医学韩国留学生。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与台湾静宜大学、美国东斯特拉兹堡大学等开展交换生项目,与美国天普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等建立校际合作关系;设有中原中韩文化交流中心、南阳中日文化交流中心,成为南阳市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南工校训,弘扬“不甘示弱”的南工精神,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的办学理念,植根南阳、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致力于建设在全国应用技术类型普通本科院校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理工大学。

南阳张仲景论文发表地点

张仲景个人简介,我整理,欢迎阅读!

张仲景是一个传奇人物。

他凭一部《伤寒杂病论》顽强地穿透历史的隧道,传播、扬名、济世、救人,而且是"道经千载更光辉",被尊为一代医圣。

河南南阳是张仲景故里。

生活年代:东汉(公元25-220)末年

张仲景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终年约70岁。比曹操大5岁。

(对比:曹操生于公元155年。病故于公元220年2月,终年66岁。)

(对比:关羽生于公元160年。被杀于公元219年11月,终年59岁。)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灾疫肆虐的年代。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噬,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建安(公元196)七子之一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当时惨痛的一幕:“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则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张仲景的家族是有二百多人的大家族,他家不仅经济比一般家庭富裕,而且是有机会“博览群书”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他自幼为人善良,事亲至敬,十几岁就闻名乡里。

他自幼聪颖好学,善于观察,精于思考,而且胸怀大志,心忧天下。

他的家族虽然有二百多人,但不到十年间竟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疫病,因此他立志学习医术。他最敬佩的是前代名医扁鹊,仓公。

但他父母望子成龙,希望他跻身仕途,光宗耀祖。

相交何J:

何J,是张仲景南阳老乡,年长张仲景约十岁。比曹操大约十五岁。年少时就到当时的首都洛阳读书。是个善于相面的奇才怪杰,与洛阳上层名流多有来往,在洛阳颇有名气。

何J第一次见到曹操时就预言: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张仲景第一次拜会何J:

张仲景的父母一直希望他能求去功名,获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在张仲景十二岁时便带张仲景去找老乡何J看相,希望何J的品评能激励张仲景好好学习,将来走上仕途。

没想到经何J一看,倒看出一个名垂千古的“医圣”来。

何J评价张仲景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经何J这一品评,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决心,也打消了他父母望子当官的念头,转而大力支持张仲景学医。

张仲景师父张伯祖:

张伯祖是张仲景同族叔叔。

张伯祖本来在洛阳行医,因看不惯官场腐败,后来隐居南阳少室山,热心为当地百姓医治疾病。

“张伯祖,南阳人,性志沈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

张仲景十分敬佩张伯祖的为人与医术,便上山拜师。张仲景上山后,吃苦耐劳,虚心好学,深受张伯祖的喜欢。

在张伯祖的要求下,张仲景用两年时间读完了《难经》、《黄帝内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汤液经法》、《神农本草》、《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等几十本医学名著。

因张仲景聪慧过人,勤于钻研,又是张伯祖同族。因此,张伯祖一点不保守,悉心教导,耐心传授,有问必答。

张仲景的医术日见长进。

很快,张仲景在南阳一带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仲景“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经方,遂大有时誉……。”

不久,张仲景拜别恩师,开始四处闯荡。结交当时名士,并采集各地治病药方。

张仲景并没有自我满足,他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当时临床的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必须及时革新。因此,但他成名以后,依旧好学不倦,只要得知某位医师医术高明,不惜长途跋涉,也要登门请教。

张仲景听说襄阳有名王姓外科医生治疗疮痈有绝招,人称"王神仙",他便背上行囊,前往拜师。恭敬的态度,恳切的言辞,令"王神仙"疑虑尽消,倾心教授。

张仲景也曾为弄清断肠草的毒性,细品毒草,几乎死去。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灵帝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29岁)、孙坚等。

张仲景(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仍,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后,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政事之余,“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百姓的生命,后世把施医治病的地方称为“堂”即由此而来。后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它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学实践,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专著,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医林后学奉张仲景为“医中之圣”、“万世医宗”。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但张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对论的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张仲景是我们人类的骄傲。”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

南阳张仲景论文发表机构

教学是立院之本,科研是强院之路。学院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科研优势,在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文献研究、张仲景方药应用及现代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承担、完成了一大批各级教学与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省(部)、地(厅)级的各类奖励和表彰。学院重视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与海内外高水平医学院校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日本、韩国、新西兰、菲律宾等国家的中医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了共建实验室、教学研究人员互访等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医学留学生教育。历经风雨洗礼,国医学院形成了“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学年中,将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把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作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发扬光大仲景学术思想为己任,在改善民生、促进人民健康事业中做出新的贡献,使仲景文化享誉全世界。附:专业设置中医学专业 本科学制五年,专升本学制三年,专科学制三年。本专业培养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中医临床应用理论及张仲景学术思想等知识,具备熟练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治疗中医内、外、妇、儿及其它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全面发展的中医学专门人才。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学校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护理学专业 本科学制四年,专升本学制两年,专科学制三年。本专业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护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临床护理工作、护理管理及护理科研能力的专门高级本科护理学人才。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各级医院及卫生管理等部门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健康教育及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中药专业 本科学制四年,专科学制三年。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合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 领导介绍齐保东 总支书记齐保东,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现任张仲景国医学院党总支书记。1995至1999年在南阳理工学院商学系工作,历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1999至2005年在成人教育学院工作,任教务科长。2005年至今在张仲景国医学院工作。毛秉豫 院长毛秉豫 男 1958年10月出生,天津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医学博士,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中医药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医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观察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方剂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副主任委员,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自1982年开始至今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方向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气血并治研究。主讲《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内科学》等课程。先后主持、参与和完成《芪参益气滴丸在心肌梗塞二级预防中对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桂枝茯苓丸有效部位群对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加味四物汤对高血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管重构作用研究》、《中风病急性期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与评价》、《养血清脑颗粒对高血压病脏器保护作用研究》、《血沉曲线记录分析仪研制与应用》等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18项,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南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奖项15项。主编《中医内科学》、《张仲景全书》、《新编内科诊疗学》等专著。曾在《中医杂志》、《美国超微病理学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新中医》等发表学术论文42篇,SCI收录2篇。被河南省教育厅、南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魏小萌 副院长魏小萌,男、1958年7月28日生,现任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魏小萌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近三十年。有深厚的中医学造诣和丰富的中医临床及教学经验。主编《现代疾病治疗新进展》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误诊误治分析及对策》《现代胃肠病学》等教材、专著共9部。在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9篇,其他期刊30篇;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3项、市级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奖4项、二等奖9项。系南阳市跨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112人才;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带头人;现任中华中医学会名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学会肾病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校系列高评委专家库成员;河南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成员;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副院长。卞华 副院长卞华,男,汉族,197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张仲景国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及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主要从事于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一、主持或参与项目1.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化方案的研究.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NO:02-03 LP29),2002年-2004年.参与。2.解毒活血滋阴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部位群及机理研究. 2010年.河南省科技厅 ,主持3.复方芩艾汤拮抗I型食物超敏反应的实验研究.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NO:2010C360002),主持4.雄黄纳米微粒对SLE小鼠T淋巴细胞凋亡和功能紊乱的作用. 2008年.河南省教育厅项目(NO:2008C360001).主持.5.亚健康动物模型的研制. 2008年.河南省教育厅项目(NO:2008C360003).第三.6.雄黄纳米微粒对MRL/lpr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2007.南阳市科技攻关项目(NO: 2007S1407).主持.7.滋阴解毒通络方有效部位治疗SLE的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2008.南阳市科技攻关项目.主持.8.张仲景学术思想及方药研究数据库的建立.2008年.南阳市科技攻关项目.第二.9.传统教学模式结合PBL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8.南阳理工学院教改项目.主持.二、鉴定或奖励项目1.滋阴解毒通络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2009年,河南省科技厅鉴定,国内先进水平.主持.2.温阳化浊通络方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作用机理研究. 2010年,河南省科技厅鉴定,国内领先水平.主持.3.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2007年,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参与.4.温阳祛瘀化痰通络法对硬皮病小鼠模型皮肤硬化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2008年,南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5.熏洗方对外伤后期关节僵硬的疗效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2006年,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三等奖.参与.6.PBL与LBL双轨教学法在中医《金匮要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8年,南阳理工学院第一届教育教学改革论文特等奖.主持.7.2008年获南阳市第六届青年科技奖.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南阳卫生学校以及张仲景国医学院于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进行合并,升格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其中,南阳卫生学校,始建于1951年;南阳张仲景国医学院(原张仲景国医大学),创建于1985年。学校现占地1058亩,校舍面积38.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1亿元。教学医疗设备总价值1.38亿元,其中教学设备2300台(套),总价值4577万元。图书馆藏书60.9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余种,创办的《国医论坛》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心论坛。建有全国一流的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饮片加工厂、图腾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和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镜像站点。学校设有千兆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和手术直播示教系统。成立了综合实验中心,内设机能、形态、基础、临床等医学综合实验室7个和1个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学校设有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离退休职工工作处、纪委、工会、团委等6个群团组织;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实验设备处、计财处、基建处、总务处、保卫处、对外交流合作处、科研处、招生办、审计处等13个行政机构;临床医学、中医系、针灸骨伤系、护理系、医学技术系、卫生管理系、继续教育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基础医学部、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学部、中专部等13个教学部系。学校开设临床医学、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骨伤、针灸推拿、护理、医学影像、药学、眼视光技术等普通专科专业和五年制、对口升学等升段专科。过渡期内保留中专部,开设医、药、护、技等23个专业。大中专在校生总数达1.8万名,其中2006年共招收各类学生6018名,外国留学生49名。 学校共有教职工1817人,专、兼职教师668人,其中教授11人,特聘兼职教授20人,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178人,中级职称268人,教师队伍中硕士生60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研究生42人。有17人担任相关学科教研会会长、秘书长,22人担任中华医学会省、市专业分会理事长、理事职务,46人被授予省、市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近三年来广大教师在CN期刊上发表论文835篇;主持中标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二项;获国家专利14项,省、市级科研成果284项;编写学术著作135部,其中主编或参编国家级、省级统编教材35部。 学校建有三所附属医院,床位1050张。一附院内设2个市属研究所、6个治疗中心和8个重点专科,其中心脏外科属省重点专科。拥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520台件,总价值1亿元。可独立开展心脏冠状动脉搭桥、骨髓移植、肾移植、人工晶体植入、介入治疗、射频消融等高难医疗项目,为全国首批“二甲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和“全省爱婴医院”。二附院是以托老康复为特色的专科医院。三附院是一所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省二级中医院,内设2个研究所,1个治疗中心和4个重点专科。三所附属医院承担着全部的临床教学任务,并为学生实习、见习提供保证。 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合作。在全国15个省市建立人才就业联络点,并与澳大利亚IBT教育集团签订了联合办学意向,与英国Bell学院合作办学,举办2+1、2+2本科、硕士学历班。与韩国愈村集团中医药研究院、韩国建和药品株式会社、中韩传统医学职业技术学院、新西兰东方医科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意向,举办中医学海外班和招收中医留学生班。开辟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国外就业途径。毕业生年就业率在85—92%左右。建校以来共为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3万余人,为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校大(和漯河医专商丘医专比)人数多(和漯河医专商丘医专比)校风呢和漯河医专商丘医专都差不多学东西就要看自己了

南阳仲景国医学院是以东汉医圣张仲景名字命名,由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赵清理教授1985年在南阳创办(张仲景国医大学)。演化 而来,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并入南阳理工学院,十几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张仲景国医学院得到了较快地发展 坐落在南阳市闻名遐迩的卧龙岗上,与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武候祠相毗邻。校园占地面积216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专业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完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16人,其中高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118人,设有中医医疗、中医高护,西医高护护理、中药、针灸推拿、中药商品经营、中医骨伤、中医眼喉、中药加工、医药工艺九个专业。南阳中医药学校与张仲景国医学院合并办学,人财物统一管理使用,实行大、中专两个层次办学,生源遍布全国各地21个省、市、自治区.

刘仲华发表的论文

琥珀金茶,是中国第一个时尚尊贵茶品,它选用雪峰山千米以上高山生态有机茶园的优质芽叶为原料,经“金花提醇”技术,使茶叶在发酵过程中茂密滋长“金花”(冠突散囊菌: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巨大贡献的植物黄金元素)。其汤色如琥珀,口感极佳,加上珍贵的金花而得名!琥珀金茶是湖南湘源天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多项突破性技术攻关,针对现有茶叶在品质、口感、卫生指标、保健功效上的诸多不足而改良,成功开发出一种颠覆传统茶系制作工艺,保健养生功效卓越的时尚尊贵新茶品。琥珀金茶品相:条索紧细、金花茂盛鲜活,汤色如琥珀,橙红透亮、菌香浓郁、滋味甘爽醇厚、口感润滑、韵味悠长,当年产新茶经现代科技的“金花提醇”技术,口感远远胜过五年藏陈茶,其稀少而珍贵、保健功效卓越,造就了琥珀·金茶的独尊品质,被中外茶业界誉为时尚尊贵茶品。

琥珀·金茶—天尊系列金茶中的极品。原料遴选一芽一叶条索紧细特级芽胚,每亩茶园在每个采茶季节可采摘的重量不足1千克,每0.5千克成品茶中约有50000颗芽叶。独尊品质,彰显极尊、奢华,只为少数政要、贵族所拥有。琥珀·金茶—天骄系列金茶中的珍品。原料精选一芽二叶条索紧结上乘芽胚,每亩茶园在每个采茶季节可采摘的重量不足5千克,每0.5千克成品茶中约有20000颗芽叶。骄人品质,是高端商务人士尊贵、优雅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新选择。琥珀·金茶—天成系列金茶中的精品。原料挑选一芽三叶条索紧结稍松优质芽胚,每亩茶园在每个采茶季节可采摘的重量不足25千克,每0.5千克成品茶中约有10000颗芽叶。天成品质,是中产阶层享受优雅、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的新选择。【品饮方式】与一般紧压茶的饮用方式不同,琥珀·金茶可以散置杯中,用沸水直接冲泡,一分钟后即可饮用,可享受“随时随地、轻松简约”的品饮方式;也可用功夫茶具茶杯冲泡,反复品饮,享受高雅与时尚,满足高端人士健康养生的独特需求,让您随时轻松体验尊贵与奢华。根据古籍《十二时辰养生法》,建议品饮琥珀金茶之最佳时令:卯时(早晨7点到9点)能促进体内垃圾毒素排出;戌时(晚上19点到21点),能保护心机正常工作;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能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静谧中。最佳饮用量:每次2—5克,每日2—3次。【养生功效】琥珀·金茶富含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巨大贡献的植物黄金元素——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功效可媲美野生灵芝,能有效平衡人体代谢机能,增强细胞活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常饮此茶可明显降脂减肥、美容瘦身、延缓衰老、调理肠胃,具有卓越的养生保健功效。酒后饮用,可快速解酒醒脑。琥珀·金茶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新希望。【刘仲华——金茶之父】刘仲华,男,1965年3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茶学博士点领衔导师、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学科带头人。“金花提醇”技术创始人,被誉为“金茶之父”。现任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药用资源工程系主任、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担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茶提取物分会理事长、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植物提取物分会副理事长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茶叶进出口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湖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湖南省营养保健食品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担任《茶叶科学》副主编、《中国茶叶》、《中华医学研究》常务编委、《Natural Products & Human Health》副主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副主编等职。还担任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评审专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评审专家、农业部高级专家等。1993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5年被授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入选“湖南省跨世纪人才”,1997年入选“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获第二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湖南省科技创业奖十杰”,200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湖南农业大学首批拔尖人才”,2004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获得“湖南省青年科技创新奖十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长沙市科技创新十佳”称号,2006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007年入选“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008年入选农业部茶叶现代技术创新体系茶叶深加工岗位科学家,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奖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共6人获得。刘仲华教授一直从事茶叶科学和药用植物资源功能成分研究。在茶叶功能成分化学、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茶叶加工理论与新技术、茶叶制造化学与品化学等茶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植物功能成分分离纯化工程、天然保健食品开发等研究领域具有颇深的学术造诣和颇高学术地位。他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叶加工学》主编《湖南十大名茶》、副主编《中国茶产品加工》、副主编《绿色化学与化工》、副主编系列丛书《现代化工小商品制造技术》等专著与教材15部。2009年,刘仲华教授带领其博士团队历经十年研发,“金花提醇”技术在琥珀·金茶得以成功应用,此项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炒青茶的制作工艺,开创了第七大茶系——金茶,使茶叶符合现代精英人士的需求,并且具有巨大的养生功效,被誉为“金茶之父”。【茶学重点实验室】茶学重点实验室,是由中国农科院及教育部联合验收合格的集茶学科研与茶学教育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中国著名的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任主任,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30 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 16 人,副教授 6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18 人,同时聘请了校外兼职教授、研究员 7 人(其中境外教授 4 人)。实验室现设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 茶叶功能成分化学、茶叶加工理论与新技术、茶树生物技术与种质创新、茶树生理与无公害栽培。实验室拥有价值近 2000 万元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有效支撑全面开展茶叶科学研究。同时具备实验室研究、微型工厂中试和工业化规模生产的逐级放大研发条件。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各种重点科研课题 84 项,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学术论文共 300 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 8 篇,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 26 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 10 余项,鉴定成果共 20 余项。【相关术语】金花提纯技术“金花提醇”技术,是世界著名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带领的博士团队潜心十年研发而成,2009年6月成功应用于琥珀·金茶,并已在85个国家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传统茶叶按生产工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发酵茶和炒青茶。发酵茶是将芽叶经过萎凋,揉切,渥堆,干燥等工序制成;炒青茶是芽叶以锅炒炒青或使用蒸气蒸压后再施以干燥制成。而采用“金花提醇”技术制作的琥珀·金茶,精选湖南境内雪峰山千米以上高山有机茶园优质芽胚为原料,通过对茶叶发酵过程的技术性控制,以改变传统发酵茶的制作工艺,利用人工技术模拟“五色石”洞内环境,通过对茶叶的瞬时杀青、智能控制堆温和湿度,诱导茶叶在不紧压的情况下茂密滋长一种对人体有巨大功效的植物黄金元素——冠突散囊菌菌落。“金花提醇”技术应用于制茶领域,减少了因萎凋不当或炒青过度而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的破坏,避免了因发酵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青味、苦味、涩味、闷味和陈杂味。“金花提醇”技术推进了茶叶制作工艺从艺术化操作向科学化、现代化、健康化操作的重大转变。金花金花是琥珀·金茶所独有的,是由世界著名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及其博士团队潜心十年研发而成。通过无极智能控制温度和湿度醇化芽叶,诱导茶叶在不紧压,自然蓬松情形下通体茂密滋长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巨大贡献的植物黄金元素——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是传统茶叶所不具有的。此益生菌种可释放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活性蛋白,催化芽叶中各种生化成份发生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产生对人体有益的小分子活性物质,能有效平衡人体的代谢机能,增强细胞活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功效可媲美野生灵芝。时尚茶品时尚茶品是一种摈弃中国几千年厚重“茶文化”,从现代消费者利益出发,为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而改变的时尚尊贵新茶品。时尚茶品的诞生依托“金花提醇”技术,该项技术是世界著名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及其带领的博士团队针对茶叶产品存在的先天性不足进行多项突破性技术攻关,潜心10年研发而成, 2009年6月成功应用于琥珀·金茶,并已在85个国家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琥珀·金茶作为时尚茶品的代表, 也是中国第一个时尚尊贵茶品,它像喝咖啡一样时尚、简单、便利。采用“金花提醇”技术的琥珀·金茶和传统文化茶不同:一是改变口感,避免了因炒青或发酵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青味、苦味、涩味、闷味和陈杂味,将其调整为滋味甘爽醇和、口感润滑,以此变成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的口味;二是改变产品包装,突破以往陈旧古董风格,使其变得时尚、尊贵;三是从功效上改变喝茶失眠问题,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四是区别于紧压茶,采取小袋散装茶,可以散置杯中,用沸水直接冲泡,一分钟后即可饮用,可享受“随时随地、轻松简约”的品饮方式,也可用功夫茶具茶杯冲泡,反复品饮,使其泡饮便利;五是富含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巨大贡献的植物黄金元素——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功效可媲美野生灵芝,能有效平衡人体代谢机能,增强细胞活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常饮琥珀·金茶可明显降脂减肥、美容瘦身、延缓衰老、调理肠胃,具有卓越的养生保健功效。酒后饮用,可快速解酒醒脑。琥珀·金茶一经推出,被时尚人群广为喜爱,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新希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