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2 17:14:40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漫长的地史时期内,先后出现众多的生物种类,它们的演化速度、分布范围、生存数量、保存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因而其地层学意义自然不同。同时,随着地质时代的演进,地区和环境的差异,地层中所保存化石的特征常有明显变化。根据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如下生物地层学方法。化石对比法同一地区不同层位的岩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岩层区分开。不同地区含有相同化石的岩层,其形成年代大体一致,利用化石可以将不同地区按“时间”进行对比。这为地层学中地质年代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标准化石法实践中人们发现,在同一岩层中往往含有多种化石。古生物学家将其中生存时间短,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利用这些标准化石可以对比地层,确定其相对年代。生物生存时间短,表明其演化迅速,这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垂向分布局限,时间标志明显,便于较精确地划分地层,如 类和牙形石等。分布广泛易于在较大的区域内对地层进行区域性对比,如利用笔石和浮游有孔虫等化石,往往可以进行大区间乃至全球性生物地层对比。数量众多、保存完好则易于在岩层中发现和鉴别,便于生产实践中使用。标准化石法的突出优点是极为经济,简便易行,如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石炭纪和二叠纪的 类等。但是,标准化石法亦有其局限性,如有些地层中虽有化石,但缺乏适用的标准化石;有些标准化石受环境限制,分布地区狭窄(如陆生生物);有些标准化石的标准性与研究程度有关,随着资料积累和研究程度的提高,原先曾是较标准的化石,有可能将变得不标准了。化石组合法在缺乏最典型、最精确的标准化石时,多门类的生物群(共生组合)可以提供大致相近的综合的地层信息。即使存在标准化石的情况下,综合分析生物群全貌,也能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的信息。这就是生物组合法。利用化石群或化石共生组合来确定地层层位的方法比较简便,已被广泛应用。

随着全球自然资源不断耗损和社会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迫切要求地球科学家建立一种更严密更精确的新兴综合学科,对地球资源进行新一轮评价,以获取新的矿产资源储备;另一方面,全球环境及气候恶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等正不断威胁着人类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求建立一种多功能实用科学,以指导调节全球和区域的环境及气候变化,使之降至最小程度,最终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在此种严峻形势下,层序地层学应运而生。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覃建雄,1993):①强调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②注重不同级别等时地层格架及地层单元的建立;③强调成因地层学的意义,即强调地层的成因分类;④在突出地震地层学中不整合面的同时,强调层序界面之间地层的三维构型;⑤在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等资料综合之基础上,注重结合生物及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作为多学科渗透交叉的综合产物,它吸取了诸多学科的长处,补充了其他学科之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以其极大的适用性、灵活性、经济性和优越性,而得到地学界的极大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因而得到飞速发展,并已自成其科学体系。在一切科学技术应服务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以及地球科学由“矿产型”转向“环境型”和“社会型”,并进入大综合、大交叉、大联合、大协调整合飞跃的现阶段,层序地层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其重点和前沿正发生转移,并主要向如下几个方向发展。1 层序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层序生物地层学(sequence biostratigraphy)(Brakenridge,1992)作为层序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交叉综合产物,是层序地层学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他首先提供可预测的相关界面体系组成的一个物理框架,把生物地层学观察结果置于此框架中,这些物理相关面确定了真实的年代地层单元,通过时间间隔网格,这些地层单元可用于评估生物带“顶”和“底”的相对位置。层序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和应用具重大意义:①更精确地确定地层年龄、对比地层和评价沉积环境;②通过层序生物地层学中的物理相关界面可把非海相生物带与开阔大洋微古化石带进行对比;③为使用高新技术辨认地下层序单元提供了可预测方法和理论前提。2 成岩层序地层学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在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测井、地震及野外露头资料的宏观分析,而忽略了沉积记录中各种微观现象固有的意义。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在沉积岩粒间胶结物、次生加大边、次生矿物和孔洞充填矿物中,准确记载着当时地球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条件及各种自然变迁的信息(Allen et ,199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沉积学家已意识到成岩微观资料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很快把成岩作用与层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此,成岩层序地层学(diagene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应运而生。Ginsburg(1992)在研究大巴哈马台地时明确阐述了海平面变化对碳酸盐岩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Tucker(1992)则系统地总结了层序地层与成岩作用的关系并明确指出,碳酸盐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可在相对海平面变化及沉积体系域这一框架内加以论述,并认为在不同的海平面旋回时期及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成岩作用类型。因此,成岩作用信息会有助于对不整合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重建海平面变化。据此,Akihito Kano(1992)提出了成岩层序地层学的概念,Goldstein等(1992)提出了碳酸盐胶结层序地层学概念,他们认为浅水碳酸盐岩层序的成岩特征如胶结物及溶孔等,可帮助认识不整合面。其原因是:在部分暴露于水面的大陆架碳酸盐岩横剖面上,随埋深增加成岩作用序列分别是渗流作用、淋滤潜流作用、潜流作用及深埋成岩作用;当大陆架完全被上升的海平面浸没时陆架在海底环境中接受碳酸盐沉积物,因此其岩石由两个部分构成,上部为海水成岩相,下部为淡水成岩相,不整合面位于上部成岩相和下部成岩相之间。他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瑞士Gotlaad地区泥盆系浅水碳酸盐岩层序中,至少找到了9种不整合面。这对碳酸盐岩层序中难以识别的不整合面的重新认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这不仅为成岩矿物研究方法在层序地层学中的运用铺平了道路,而且作为理想的桥梁,把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科学地联系起来。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沉积相、层序和区域成岩作用的关系;②成岩作用与层序边界的关系;③不同成因层序,其成岩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变化;④胶结成岩事件的区域对比和连续性研究;⑤层序边界代表胶结物晶体生长间断研究;⑥成岩层序作为胶结物结晶生长过程中一系列沉积、加大事件的总和研究;⑦孔隙和孔隙流体阶段性演化与海平面周期性变化的关系。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发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Hailcvood et ,1993)概念首先由Posamentier(1992)在阿伯塔东坷里三角洲人工模拟试验基础上而提出,他认为层序地层学原理与地质背景规模大小和演化时间长短无关,不仅可应用于海洋环境中,也可用于其他大陆环境中,高分辨率层序作为一次海平面升降旋回的沉积响应(James,1992),其分级单位仍是层序,它具有常规层序的一般属性(包括准层序和体系域),并在控制生、储层分布及圈闭岩性分类中具重要作用。异旋回控制是陆相层序发育最重要的驱动力,它决定着地貌旋回、层序内部构成、成因层格架及体系域几何形态及其变化。陆相层序随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通常小于四—五级地层基准面变化周期,在不显示海洋影响证据的陆相序列中,区域分布稳定的层序及其边界不整合面的成因可能是气候旋回的产物而与地层基准面无关(Pomamentier,1991)。因此,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任务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并解释异旋回控制在陆相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这将求助于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和诸如气候学、土壤学及海洋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和共同作战。由于陆相地层缺乏生物化石,加之长期以来根据地磁资料进行的层序对比花钱、费时且不准确,地层学家们一直被陆相地层对比问题所困扰。随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发展及其在陆相地层中的应用,仅通过有限的盆内地层对比,可精确预测沉积相及其几何形态。因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不仅解决了地层学家们的后顾之忧,而且在陆相石油储层、层控矿床及地下含水层等方面的预测中具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Weimer,1991)。4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发展高频层序地层学(high-frequency stratigraphy)概念最初由Wagoner等(1991)提出。相当于Miall等(1990)和Posamentier等(1992)的四—五级甚至六级旋回或准层序,周期为01~2Ma,为米兰科维奇驱动的气候变化和高频短周期海平面变化的综合产物,属行星轨道参数(偏心率、偏度和岁差)不规则旋回层序,常以进积型、加积型或退积型组合型式产出,并构成三级复合层序(composite sequences)(Sangree et ,1990)。高频层序资料最早发现于北美中大陆晚宾夕法尼亚世碳酸盐岩地层中,其中共划分出至少55个旋回束(cycle boundles)或四—六级旋回。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研究程度的提高,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时代碳酸盐岩地层中均分布有类似的退积型高频层序和进积型高频层序,前者属向上变深变细变厚序列,分布于海侵体系域中;后者属向上变浅变粗变薄序列,分布于高水位体系域中。高频层序通常低于地震分辨度,但通常可利用测井曲线资料进行识别和解释。Wagoner等(1991)认为,这种高频层序侧向或横向追踪范围最小仅数平方千米,最大可达数百平方千米,具局部或区域性对比意义,在特殊条件下可进行全球对比(Goldhammer et ,1993)。大量研究证实,碳酸盐岩地层中所以大量发育四—六级高频层序,其主要原因有:①在碳酸盐岩中大多数旋回为自旋回,海平面升降标记保存良好;②碳酸盐岩形成于具有稳定大地构造背景中构造沉降速率低的盆地或台地中,微小的全球海平面下降均可造成明显的相对下降;③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中低纬地区,温暖的气候背景有利于海相生物的繁盛和碳酸盐砂的堆积,容许高沉积速率的产生,从而提高了易于显示轻微海平面波动的沉积厚度和沉积相。在高频层序发育的巨厚沉积地层中,呈叠置出现的四级层序的众多砂体,通常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Hardie et ,1991)。对于这类复杂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特征,可通过对高频层序边界的仔细对比,将储集砂体归并为复合层序的层序组,然后再通过识别三级层序边界的办法进行油气勘探和预测(Dunn et ,1991)。5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等事件正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生存条件和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地球科学家建立一种多功能实用科学,以指导调节全球和区域的环境及气候变化,在此种严峻形式下,应用层序地层学(applied sequence stratigraphy)(Bond,1991)应运而生。继美国等西方国家之后,中国地球科学家已经注意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水增温、冰川融化、海水体积增大等因素,造成了现阶段及将来很长时期全球海平面上升(Watney et ,1999)。尽管海平面上升是缓慢而“微不足道”的现象,但其长期累积值将会相当巨大,加之我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地质结构复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所导致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土层压实、水位抬升等引起的区域性海平面相对上升更加严重,加剧了海平面上升的危害,将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极不利的影响(Bond et ,1991)。如造成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加剧、洪涝威胁加大、增大排污困难、港口功能减弱等。因此,中科院地学部组织了11位专家对地势较低、经济发展最快、人口相对稠密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天津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当地政府作了通报,交换了意见,得到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获得了较佳的效果。可见,以地史不同时期海平面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层序地层学及其进展,在现阶段人类注重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课题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6 模拟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模拟层序地层学(modell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有人称之为定量层序地层学(quantitative sequence stratigraphy)(Watney et ,1999),属沉积学高度发展的产物,构成沉积学新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沉积盆地地层模拟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盆地沉积充填的控制因素复杂多变,难以将这些因素(尤其是基底沉降、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速率)与充填过程及层序在时空上的联系概念化,因而模拟研究进展缓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地球动力学、层序地层学及盆地分析等理论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在沉积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地层模拟提供了可能,便发展了运用数学模拟分析方法来研究盆地层序的主要控制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层序几何形态、沉积相及地震地层的影响,使之进入实用阶段,并成为盆地分析的一项常规研究手段和方法。关于盆地充填过程的动态模拟研究,Read等(1986)、Bond(1989)、Aigner(1990)、Wathey等(1990)、David等(1991)、Hardle等(1991)、Bond等(1991)、Jerye(1992)、Goldhammer等(1993)作出了突出贡献(Coldhammer et ,1992;Lerche et ,1993;Read et ,1986;Sharileyet ,1994)。其中,最典型的是Jervey(1992)以大西洋西大陆边缘沉积充填过程为实例进行计算机模拟,并建立了进积式盆地充填作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地球物理学原理为程序基础,以基底沉降史、海平面变化史、沉积物供给速率为输入参数,对盆地主物源方向,硅质碎屑物的侵蚀、沉积、压实和盆地基底构造沉降及其对上覆载荷的均衡补偿过程进行描述(Garcia-Miramar et ,1993)。程序在二维空间内细分出许多时间单元,并在每一时间单元内,根据限定的控制沉积作用的物理进展,确定该时期输入碎屑物的几何形态、岩相分布及先期沉积物的侵蚀情况,进而重建盆地的沉积层序,最终较好地预测源岩、储层、盖层的时空配置关系,预测油气勘探中可能钻遇的砂组层数、厚度、埋深和储层特征等。实践业已证实,模拟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发展对于研究盆地充填的主控因素以及在钻井资料有限情况下预测储层分布、控制地震资料的解释和检验勘探方案具重大意义(Kaufma,1994)。7 勘查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目前,油气勘探的费用愈来愈高、困难愈来愈大,而且造成漏矿或盲目开采等现象,从而造成财力、物力及人力的巨大浪费,由于勘查层序地层学(explora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的应用为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开辟了新的前景,促进了对烃源层和储层三维时空分布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油气勘探精度,降低了油气勘探风险,因而最终提高了社会效益。难怪ADMiall(1992)指出(Montanez et ,1992),层序地层学最大的贡献和进展之一,就是勘查层序地层学理论的诞生及其在找矿和油气勘探活动中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财富。勘查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活动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 研究沉积体系域与生储盖及其组合的关系Sangree等(1990)对陆源碎屑岩层序地层体系域与油气生、储、盖、运移及圈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体系域的勘探模式(表10至表17)(Sangree et ,1990)。表10 海进体系域的勘探模式表11 高水位体系域的勘探模式表12 高水位体系域冲积扇的勘探模式表13 低水位体系域盆地扇的勘探模式表14 低水位体系域斜坡扇的勘探模式表15 低水位体系域前积复合体的勘探模式表16 低水位体系域水下深切谷充填的勘探模式表17 低水位体系域深切河谷充填的勘探模式2 圈定有利储层段和预测油气勘探远景区勘查层序地层学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勘探工具。在有限井的勘探新区、井多的勘探成熟区和勘探尾声地区的应用中具重要意义(Wright et ,1993)。勘查层序地层学在勘探新区的应用包括识别地层单元的年代,了解有限井或露头资料所控制的地下界面的延伸情况,确定远景带。层序地层学也用于圈定有利地层圈闭带,在有远景的构造带上预测出储量和盖层的质量。在勘探新区,很关键的应用是在区域主干线上建立层序和体系域的关系,确定远景带和圈闭类型,以便进行更详细的勘探。主要表现在:①在盆地主干测线网上建立层序界线格架;②确定剧烈构造沉降阶段层序界线;③在主干线的层序格架内细分体系域;④在储层和盖层分布的地层格架内确定含油远景带;⑤确定圈闭类型并开始勘探开发。在勘探成熟区,由于含油远景较高的构造圈闭大都已被开采,勘查层序地层学主要用于识别和详细研究地层封闭的含油远景。这方面的应用具有如下特点(Haq et ,1987):①在大多数成熟区,测井资料的应用是高效益的;②深水沉积物中新的生物地层资料可能是有特殊价值的因素;③地震资料应用最有效益的地方是:有各种富含油带的盆地,前期勘探的主要对象是构造圈闭;④老的测井曲线所作的合成地震记录是有效的。3 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勘查层序地层学概念可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来研究勘探和开发程度高的盆地(David ,1990),在油气田开发中,其任务主要是(Wemcott,1993):①确定新型成藏组合类型,对经过详细钻探的盆地进行新一轮勘查;②确定并圈定难以预测但可能有经济价值的地层圈闭;③重新评价正在生产的油气田,延长油气田开采寿命并增加储量;④建立更为详细的地层格架来探索新的成藏组合。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一、达尔文主义自身的缺陷 (一)比较解剖进化论者通过动物的器官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类比,定了所谓的同源器官,并由此说明在进化树中某一谱系的动物该器官在进化中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同源器官的定义就非常牵强,你必须首先承认动物是进化的,才能找到同源器官。因此这绝不能算做进化论中的一个证据,而只能是一个推论。即我们只能说因为进化论正确,所以进化树中某一谱系中的动物存在同源器官,而不能说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进化的存在。现代基因学和遗传学诞生后,对生物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更本质的层次--基因及分子水平有了崭新的认识。形态和功能只是表相,它们是由基因决定的,相同的形态可能对映于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认为从鸟类的翅到哺乳动物的前肢是进化的话,那么它们的基因也应表现为对映于形态相同程度的进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现在仍有人试图从表面现象说明问题,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 (二)古生物学 凌乱的化石证据 无论是进化论者还是反进化论者,都希望古生物化石能辅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达尔文时代缺少化石记录的话,那么到今天为止,人类已收集了数以万吨记的化石,是否已证明进化论的正确了呢?事实上依然不能。CHICAGO的FIELD MUSEUM OF NATRURAL HISTORY的古生物学家RAUP本是进化论者,但后来不得不放弃自然选择学说,而支持幸运者生存说。他说该馆拥有现有已知化石物种的近五分之一,可是已经确证的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比达尔文时代还少。现有化石记录混乱不堪,人为按进化论组成的谱系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说明问题。进化论者们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及标准又不同,因此对某一化石的断代也经常争论不休,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进化论者常用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进化谱系证据是脊椎动物序(VERTEBRATE SEQUENCE),包括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直至人的进化。从鱼类到两栖类,曾发现一种叫RHIPIDISTIAN的鱼化石,其骨骼特徵类似于两栖类,因此被认为是鱼类到两栖类的过渡类型。但当另一种叫COELACANTH的活化石发现后,这种观点被立即推翻,因为这两种动物在进化谱系中的亲缘关系是极近的,但研究表明,COELACANTH并无任何上岸的可能性。曾经轰动一时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曾被视为进化论的铁证,因为它即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徵,又具有鸟类的特徵而被视为一个著名的过渡类型。后来发现,始祖鸟所具有的爬行类特徵,如爪和牙齿,在现代鸟类中也存在,如南美洲OPISTHOCOMNSH-OATZIN 和非洲的TOURACOCORYTHAIX。也就是说这个证据并不能用于判定鸟类与爬行类的过渡类型。另外,JENSEN早在1977年《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与始祖鸟同一地层出土的化石被怀疑为近似于现代鸟类动物的股骨,因此,始祖鸟即非“始祖”,也非种间类型。1991年在中国辽宁发现的年代与始祖鸟相同或更早的鸟类化石更加深了始祖鸟的地位危机。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拉玛古猿(RAMAPITHECUS)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下颌骨兼具人类与猩猩的特徵,牙床结构类似于人,不具有猩猩的门齿与犬齿,但上下颌的距离与颌骨的长度又近似于猩猩,这被视为是进化论的一个铁证。然而后来在非洲发现的一种狒狒(THEROPITHECUSGLADE)与拉玛古猿具有相同的牙齿及面骨特徵,但却被视作一种狒狒。由此可见,这个判据也是模棱两可的。 寒武纪生物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 达尔文对自己理论的最终归宿评价道:“如果可以证明任何复杂的器官不能通过无数的,持续的,微小的改变形成的话,我的理论将绝对失败”。 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大约在五亿三千万年前,在短短的几万年内,几乎现在所有生物的门同时出现在地球上。从海洋里巨大的管状蠕虫,甲壳类到较为高级的脊索动物并存。如果进化确如达尔文所言由点滴的,渐进的方式进行,那么数百万年的时间无论如何也不足以完成这一历程。虽然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化石也有发现,但按进化论的观点,它们与寒武纪生物并无承传关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者STEPHEN J GOULD亦无法解释,称之为“迷中之迷”(ENIGMA OF ENIGMAS),事实上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是进化论不可逾越的障碍。 人类的起源 在《物种起源》发表之际,达尔文曾说:“只有人类的进化,怎么都不可能用我的进化论来说明”。 的确,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进化太快了。以人为例,进化论者认为,人类诞生的历程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200万年前) ----原人(代表为BETICONTUROPS 50万年前) ---- 旧人(代表为NEANDERTHALIAN 10万年前)----新人(5万年前) ---- 现代人类(5千年前)在这一过程中,人脑容量以爆炸般的速度增大。而现代人类产生后,进化又仿佛突然消失了,五千年来人的脑容量基本未变。再看脑细胞数量,现代类人猿为10亿个,而现代人类约为140亿个。单从数字上看是增大了14倍,但智力水平却发生着跳跃性的变化,这些证据强烈地暗示:这个进化树是不正确的。这些物种也许根本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而进化论者只是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拼凑在一起而已。 另外,六十年代以来,肯尼亚OLDUVAI峡谷和RUDOCF湖附近地区的考古发现,也给进化论提出了许多反例。1972年出土了一具类人动物的头骨化石,编号为KNM-ER-1470,简称1470号人。按其分类特徵,它类似于现代人,属于人属(HOMO GENUS),比南方古猿和直立猿人(HOMO ERECTUS)要进步得多,但它却处于290万年前。1470号人比进化论者所公认的人类始祖南方古猿早九十万年,比直立猿人早二百万年。这从根本上动摇了进化论的证据,成为古人类学中的一件悬案,至今没有一个进化论者能够归属1470号人在进化树中的位置。 (三)胚胎学 与比较解剖学类似,胚胎学从生物发育过程中形态的变化,推论出高等动物的胚胎在发育中重现其进化历程。如人类胎儿在发育之初与猪和鼠的胎儿都具有鳃裂和尾,形态也很相似,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首先,人类胎儿的“鳃裂”事实上不是鳃裂,而是快速发育的皮肤的褶皱;其次,人类胎儿的尾状结构也绝不是尾,而是神经管。在蛙胎发育过程中的尾状结构亦是神经管。再次,形态这一表象是由基因决定的。较为普遍接受的HOX基因调控理论认为,动物形态虽然丰富多彩,但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都是一致的,因此,动物胚胎发育之初形态相似,是由于HOX基因调控水平相同而已。这是近年来发育生物学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也就是说,从形态相似仍不能得出本质亦相似的结论。 二、 不可回避的化学进化 生命产生前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PREBIOLOGICAL EVOLUTION)被称为化学进化。完整意义上的进化论,不仅要回答生命产生后的生物进化过程,而且还要解决生命物质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即怎样由简单,无机的小分子进化到复杂,有机的大分子,进而产生生命体。但这个问题被进化论者们故意地回避了。 《DARWIN'S BLACK BOX》一书的作者BEHE教授,对数种有关进化分子生物学的学术期刊(包括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权威杂志),近十年来所发表的上千篇文章的研究表明,在这方面的进行的工作是零。化学进化被回避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进化论者根本无法回答。流行的观点认为,原始地球拥有还原性大气,含有氮,氢,硫化氢等成份,不含或含少量的氧。大气放电经常发生,原始海洋中水温较高,并有频繁的地质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基于这种观点,1951年STANLEY MILLER进行了著名的“原始汤”(PREBIOTIC SOUP)实验,他在一个烧瓶中模仿原始地球的环境,用气体放电模拟雷电。实验结束后,在产物中分离到了氨基酸,这个结果轰动了科学界。但更多的问题暴露后,乐观主义渐渐消失了。我们仅举两例,说明他们的困境。 (一)化学选择所有生物大分子结构均表现为空间上的有序,蛋白质分子除了特定氨基酸的连接外,还能形成Alpha-螺旋(HELIX);Beta-折叠(SHEET)等二级结构;结构域(STRUCTURAL DOMAIN)等三级结构;直至形成四级结构---亚基(SUBUNIT)。双链DNA分子由两条单链组成,除单个核甘酸的连接与氢键作用外,还能形成双螺旋和超螺旋(A-DNA;B-DNA;Z-DNA等),所有这些结构都与该大分子的功能紧密相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该大分子就会失活,所以生物体在合成生物大分子时表现出极高的精确性。 假设第一条具有生命功能的多(月太)链出现在原始海洋中,其序列为A,B,C(A,B,C代表天然的人体所需的二十种氨基酸)。其形成的必然条件是: (1)A,B,C等具有足够的浓度,这样A,B,C分子才有可能相遇而发生反应。 (2)从氨基酸形成多(月太)的反应是缩聚反应,每步反应会生成一分子水,从化学平衡的原理看,反应需要脱水剂,否则水将抑制该反应。 (3)假设A与B的结合是随机的,而结合C时是选择性的,按热力学原理,这是一个(火商)减的反应,必须得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如果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成立,那么C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而被选择的呢?进化论者只能回答:绝对的随机。但在自然环境中,上述三个条件决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个随机过程缺乏先决条件。另外,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进化论者的答案是不可能被证伪的(FALSIFIABLE),而且在经验世界中是不可检验的。 BEHE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认为,蛋白质绝对随机,自然地产生,就如同一个人指望把热水,鸡蛋,面粉,糖和可可粉随机放在一起就能产生一个巧克力蛋糕一样荒唐。 (二)光学选择性 生物世界是一个不对称的世界,如果你注意观察过你的手,你会发现左右手在空间上无法完全重合,但左手和右手的镜像却能重合。在化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手性”(CHIRALITY),几乎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是手性的。比如,组成人体的糖类一般是右旋的,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左旋的。而左旋的糖和右旋的氨基酸,几乎不能被人体利用。一般认为,在非手性的环境中不能产生手性化合物,而只能产生外消旋体,即等量的右旋和左旋体构成的混合物。现代不对称合成化学通常采用昂贵的手性催化剂,才能使反应按照人所期望的方向进行,得到单一的手性化合物。在MILLER的实验里,所有得到的氨基酸都是外消旋体。假如还用前文所举的例子A-B-C序列,又是谁选择了左旋的氨基酸呢?众所周知,最简单的蛋白质是胰岛素--51(月太),那么由自然界随机地从二十种天然外消旋体中选择合成一个51(月太),得到全部由左旋氨基酸构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分子的几率有多大呢?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证明是(1/40)的51次方。而在实践中,其几率是零,根本就不可能发生。MILLER的实验带给进化论者的并不是福音,而是更加剧了其深刻的危机。 进化论发展至今,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它认为人类由偶然中产生,进化即无目的又无方向。进化论者已变成狭隘,自负的信仰者,丧失了科学的探索精神,甚至拒绝对任何进化论体系外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他们认为科学是研究存在和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凡是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无法研究的,都是不真实的,进化论就是绝对的真理,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不愿向外迈出一步。CORNELL大学的WILLIAM PROVINE就断言,根据进化论的结论,人只是复杂的生物机器,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道德,信仰都不存在,也没有任何自由意志,这完全回到了十九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的重大倒退。可悲的是,这是信奉进化论的必然结果。 从科学史上看,固步自封只能加速旧体系的崩溃。如今,人类已经步入一个新的世纪,只要人们勇于打破固有的观念与框框,新科学的曙光一定会升起在地平线上。这个比较详细了。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1 自己擅长的,符合本专业要求的2 自己喜欢没用,所以要确定了几个之后和老师商量以免老师不喜欢重写3 让老师审核之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选这个,老师问相关问题会问自己什么。

展望今后古生物学的发展,有两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①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作为一切研究的基础,仍将大规模进行。但重点将从大化石转向微体及超微化石,从定性转向定量;在鉴定描述、摄影显像、储存处理各方面技术上,将有巨大的变化;②现代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与其他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将日益加强。   理论古生物学方面,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与替代分化生物地理学结合在一起,总的趋向是否定渐变论,强调突变与渐变的结合,并适当注意灾变。   古生物学与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的结合以及与地质学分支学科(大地构造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的结合正在形成许多新生长点。   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比欧美晚了100年,因此目前仍需要大量积累基本资料,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一切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并需不断总结提高,力争形成符合中国情况的系统,打破“欧美标准”的生物地层学框框。同时也要大力开展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改变只提供素材而缺少理论综合的局面。

注重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两个来源:(1)现实社会中急需回答的重大或热点问题。文科题目大多来源于此;(2)在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理论或现实问题。 注重选题的创新价值,选择具有新意的题目毕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是否有新意。所谓新意,即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或在某一方面、某一点上能给人以新的启迪。论文有新意,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新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观点、选题、材料直至论证方法都是新的。这类论文写好了,价值高,影响力大,但难度大。选择这类题目,须对某些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来讲,限于学院的条件,要十分慎重,不提倡选择此类题目。(2)用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或看法。(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4)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以上四个方面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以上就是关于论文选题方向的相关分享,总之,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啊

古生物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北大的古生物当然是好,但是看你愿不愿意继续做科研,这个方向基本上都是读到博士,然后做科研的,就业的话,这个专业比较小众

展望今后古生物学的发展,有两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①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作为一切研究的基础,仍将大规模进行。但重点将从大化石转向微体及超微化石,从定性转向定量;在鉴定描述、摄影显像、储存处理各方面技术上,将有巨大的变化;②现代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与其他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将日益加强。   理论古生物学方面,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与替代分化生物地理学结合在一起,总的趋向是否定渐变论,强调突变与渐变的结合,并适当注意灾变。   古生物学与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的结合以及与地质学分支学科(大地构造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的结合正在形成许多新生长点。   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比欧美晚了100年,因此目前仍需要大量积累基本资料,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一切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并需不断总结提高,力争形成符合中国情况的系统,打破“欧美标准”的生物地层学框框。同时也要大力开展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改变只提供素材而缺少理论综合的局面。

你的专业啊。是研究生的专业。例如对于一张脸高中是整张脸 大学是半张脸 研究生是一个鼻子。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个鼻子就是研究方向 。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啊

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二、勤于思索,刻意求新毕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是否有新意。所谓新意,即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有了较新颖的观点(即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能给人以启迪),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三、知己知彼,轻易适中毕业论文是对学员学习知识相成果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做到“知已知彼”。其次,要选好毕业论文的题目,把握“适中”的原则是很重要的。以上就是关于论文题目该怎么选才合适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展望今后古生物学的发展,有两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①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作为一切研究的基础,仍将大规模进行。但重点将从大化石转向微体及超微化石,从定性转向定量;在鉴定描述、摄影显像、储存处理各方面技术上,将有巨大的变化;②现代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与其他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将日益加强。   理论古生物学方面,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与替代分化生物地理学结合在一起,总的趋向是否定渐变论,强调突变与渐变的结合,并适当注意灾变。   古生物学与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的结合以及与地质学分支学科(大地构造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的结合正在形成许多新生长点。   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比欧美晚了100年,因此目前仍需要大量积累基本资料,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一切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并需不断总结提高,力争形成符合中国情况的系统,打破“欧美标准”的生物地层学框框。同时也要大力开展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改变只提供素材而缺少理论综合的局面。

论文选题方向和方法:一、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针对自己最有兴趣的现象、问题选题。作者对选题涉及的问题或现象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或有强烈的研究欲望,才有可能在选题确定之后,孜孜以求,最终写出有质量的论文。围绕工作实践选题。理论研究是指导实践的。因此,论文选题决不可以脱离工作的实践。立足科学的发展选题。科学在发展中,在它前进的每一步都会有新问题、新现象发生,都需要解决和解释。论文只有立足于科学的发展选题,才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初写论文者易犯的毛病是选题过于宽泛,大而不当,论述起来面面俱到,很难作深入研究,写不出独到的东西。这一点在选题时应避免。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选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这类题目具有探索性、拓荒性,难度较大,但并非不可为,尤其是工会研究。前人已经做过的题目,有的结论不对,或者还有探讨的余地。这类题目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发展性研究。如关于工会经费属性及特点的研究,已有多篇论文予以探讨,但尚未成定论,还可作为继续研究的选题。有的题目已有别人讲过,但说法不一,甚至分歧很大。这类题目带有争鸣性质,如对于以实物抵顶工会经费当否问题的讨论等。对这类题目进行研究时,要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应有新见解、新突破。毕业论文选题的禁忌忌脱离个人业务专长选题。只有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选题,才能充分依靠坚实的业务基础,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问题谈深谈透。忌选题过大。小题目容易说透,大题目则很难说透。忌选题不看文献资料。不看文献资料就不知道某个题目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前人是否已经作过,取得哪些成果,自己的意见前人是否已经说过。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择

展望今后古生物学的发展,有两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①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作为一切研究的基础,仍将大规模进行。但重点将从大化石转向微体及超微化石,从定性转向定量;在鉴定描述、摄影显像、储存处理各方面技术上,将有巨大的变化;②现代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与其他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将日益加强。   理论古生物学方面,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与替代分化生物地理学结合在一起,总的趋向是否定渐变论,强调突变与渐变的结合,并适当注意灾变。   古生物学与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的结合以及与地质学分支学科(大地构造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的结合正在形成许多新生长点。   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比欧美晚了100年,因此目前仍需要大量积累基本资料,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一切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并需不断总结提高,力争形成符合中国情况的系统,打破“欧美标准”的生物地层学框框。同时也要大力开展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改变只提供素材而缺少理论综合的局面。

古生物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北大的古生物当然是好,但是看你愿不愿意继续做科研,这个方向基本上都是读到博士,然后做科研的,就业的话,这个专业比较小众

精神上支持你,跟随自己的兴趣,追求梦想是不错的,完全可以报考,只是这个专业跨考比较困难,数学是不要考的,考什么学什么,英语 政治 还有两门专业课都要好好准备。复试每个学校大致差不多,

如何选论文题目1、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应当在自己特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兴趣较大的题目,否则很难写出有特色的、满意的论文。2、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应选择本学科中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对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实用价值的题目,如果你对某一选题有哪些理论应当总结、修正、发展;哪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当解决,如何解决心中无数,免强写这样的题目也只能泛泛而论,质量不高。(1)资料来源。主要考虑对拟选题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是否初步掌握,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有无可能取得,即没有现成资料又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题目就很难研究下去。(2)考虑时间、经费条件,选择难度和范围适中的题目。选题的难度过高、范围过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题太易、范围太小又会影响论文本身价值和考生自身潜力的发挥。3、初步确定选题后,应准备一个书面材料,以便在与指导教师交流时将有关问题确定下来。书面材料的内容包括:(1)明确所选题目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准备解决什么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2)对研究的题目,自己掌握了哪些资料,还缺少哪些资料,准备怎样解决?(3)对撰写所选题目论文的初步设想,列出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写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也就是论文的粗纲。(4)写作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出详细的提纲、论文初稿、的时间安排和各阶段工作的大体步骤。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