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8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8 12:58:22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800字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因此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从“从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突出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因此,道德上教育就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纽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都呈现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宋明理学更是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虽然尊奉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四)以和谐思想为主,突出家庭教育中“秩序”的作用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是社会中的基本的单位,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复杂多样也是因为由于家庭的多样性造成的。中国古代为了调和家庭的多样性,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突出了“秩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春秋时,孔子提出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说在家庭中孩子要听从父亲,妻子要听从丈夫。进入西汉时,董仲舒改造了原始儒学的思想,把“三纲五常”作为新儒学的核心,使儒家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此,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序”在家庭中主要体现为“长幼有序”。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纪大的人往往都要坐在正位。如果长辈们没有拿起筷子来动桌上的菜的话,小孩子们是不可以先吃的。同时,家庭中“夫妻有别”“夫为妻纲”,夫妻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强调家庭秩序,作为丈夫要对家庭负责。作为妻子要首妇道,要学会相夫教子这样才能家庭美满。虽然这一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影响,它的消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上产生的错误。虽然儒家提倡家庭“秩序”,但它是从家庭和谐、发展方面出发的,“秩序”不应以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悬殊、人格扭曲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要提倡家庭和睦,反对扭曲古人的思想。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过于抑制学生思维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古代人们很少有言论自由。这种政治高压,对文化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上。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亦师亦友式的现代师生关系。(二)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西周国学有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科目。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私家学派和私人讲课兴体,每个学派往往 由著名大师讲学,从而形成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这时的教育内容驳杂,花样众多。儒学创立后,中国的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教育内容走向了单一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教育的内容彻底转向了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宋代以后,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各大的限制,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局限到了对四书五经的经义注解和诠释上。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在教育上导致中国人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压制个人发展,造成思想禁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 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来审视教育的价值,突出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希望通过压制个人天性和思想的发展,弱化个性、强化共性,以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这种教育模式完全漠视了个体价值,运用“集体主义”的方式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价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文化和教育方式。这极大抑制了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渴望、追求与创造,制约着中国人公民角色和意识的确立,导致传统中国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个人思想长时间被禁锢,对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等现代意识的忽视。现当代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尊尊”和“贱法”意识中走出来,培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1、传统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2、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3、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4、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爱国情怀。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1、科举制度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2、尊师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3、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发展;4、传统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锢。

众合利达教育老师:这可以拆开写很多篇论文,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找了一篇论文,选取了一段,你在从中找你要的600字吧。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南国农,2006),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正如梅家驹先生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就一针见血地点中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要害:“我们究竟要研究什么?我们的目的(促进学习)究竟达到了没有?先进的和传统的能不能绝对化?”众多学者也在一直努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似乎都未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技术及其前身电化教育的学科理论研究和构建都是从国外传入和引进开始的,可以说,“从实践到理论开始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1]虽然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做了大量的民族化工作,但是当今我国的教育技术仍然流露出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息。笔者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制约我国教育技术发展问题的根源是文化问题,文化是我们理解教育技术之真谛的“阿基米德支点”。以此为切入点,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整理如下,抛砖引玉,以求方家匡正。一、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对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从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创造的总体,即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从狭义上理解,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是“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基础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表现是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符号以及知识系统”。[2]本文正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认识文化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其本质也表现在其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另一个时代的文化是有明显差异的。另一方面,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延续性以及社会情绪、理想、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特征。因此,文化具有每个民族赋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又有时代所规定的时代特色,“正如任一个人无不属于某一民族和某一时代一样,任一文化也无从脱离某一时代和某一民族”。[3]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积累沉淀会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或思维定势,这便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价值取向、评价尺度、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弥散在整个社会之中,并且往往不为人们所意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制约着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走向和倾向。文化传统发端于过去,继承至现在,并将一直影响未来。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深层次的联系。文化常常以一种“遗传基因”的作用方式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比起经济和政治因素来,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影响较为迟缓且不明显,然而却是更为久远和深刻的。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是具体历史文化的体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二、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中西文化是中西民族在不同的人文与生态环境条件下创造的,两种文化同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各具特色,差异巨大,究其根源就在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阐明一定的文化背景与教育技术的内在关联,揭示教育技术学科的文化意蕴,从而更清晰地理解教育技术的生存方式,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疑惑。其中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在文化心理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入手,分析当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与文化的历史、逻辑的关系。(一)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伦理是连接社会关系的纽带。伦理本位的文化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导致了“重集体、轻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师道尊严”的教育价值取向。在中国社会,传统教育极力推崇“师道尊严”的价值观念,教师是被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言人出现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学生则在教师的阴影下,唯唯喏喏,开口“先师”,闭口“古训”,引经据典成为做学问的必由之路。时至今日,“师道尊严”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行为一直得到高度重视,教师操纵着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低,创造性受到压抑,处于被支配地位。比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即便教师采取其他教学方法,也多是由教师决定;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学生不习惯向老师提出疑问;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时,教师评定占绝对优势,忽视学生互评和自评;在班级管理上,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和严格的监督和惩罚,而不提倡学生的共同参与和自我管理。与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西方思想家认为“价值均以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道义上是平等的”。西方教育家在教育过程中提倡个人本位,注重个性人格的培养,追求人格的自由独立性,特别是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高举“儿童中心”的大旗,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美国课堂上,充满了活跃的气氛,绝对没有“师道尊严”的迹象,学生和教师平等交流,平等相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积极的参与者,“这不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是有一种文化伦理的意义”。[4]综观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教育技术一直以杜威为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视听教学、程序教学运动到计算机辅助教育,一直把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己任。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先后在1963、1970、1972、1977、1994和2005年六次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着眼点都是围绕着学习者的“学习”来论述的,正如伊利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定义的表述》中写到的:“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作为教育技术学的特征,其方法已被三个先后发展起来的模式所揭示,在以往50年间,它们使这一领域得到发展。这三个模式是:应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学习;运用系统方法。正是这三个概念,被综合成一个促进学习的总体的智能方法时,就形成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特点,从而也确定了这个领域的理论根据。”[5]因此,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正是造成我们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上貌合神离的根源,教育技术理论的西方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的实践土壤的对立造成了中国教育技术实践“无根”的现状。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小学的实施状况胜于初中,初中的实施状况强过高中,原因并非高级中学的教育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而是高考的“独木桥”让课程整合却步终结。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内部到全社会,一场以“素质教育”为旗帜的教育改革遍及了全国,但是无法否定这样一个事实:目前的基础教育依然被牢牢地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见减轻,升学竞争更加激烈,急功近利,为追求考分与升学率而不惜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代价,依然是一些地区和学校所热衷的教育行为。“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似乎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而教育技术在此却扮演着一个尴尬的角色。由于存在升学的压力,教育技术所蕴涵的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无法得到真正落实,而教学媒体所具备的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却备受教师的青睐,因而,应用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就蜕变成借助先进的媒体设备对学生实行“人灌加电灌”的无奈局面,教育技术也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新的手段,真正的价值无法得到发挥。有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教师对课程未进行有效教学设计造成的,但笔者认为这实质上是传统的价值观念直接操纵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文化氛围的压抑之下,教师作为教育过程实施的落脚点对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望而却步。(二)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思维方式是反映一定阶级的人的认识能力及其特征的思维要素的结构和方法论原则。“思维方式对教育存在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直接控制着人们的认识方式,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实践遵循着思维方式的定势,去认识教育现象,从事教育活动,从而使教育的民族性与思维方式的民族性彼此呼应,呈现共同的民族化色彩。”[6]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逻辑思维。理性是西方文化的根本特性,西方民族善于寻求问题的范畴,揭示规律。分析性思维是整个西方民族基本的思维方式,他们对问题的研究善于突破整体感,对从各部分和要素的研究入手,达到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并在此过程中追求对事物的精确性认识。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思维、相关思维,具有高度的辩证性,直觉是其基本的思维方式。正如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方式,我国学者尹俊华先生的观点就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气息,也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界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7]这是一个本土性定义,这个定义力求从整体、统一的观点去看待教育技术,直观地把教育技术理解为“教育中的技术”,以“技术”为切入点,把教育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纳入了教育技术的范畴,这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这个定义是从本体论上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回答了教育技术是什么。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强调整体观而不足以说明事物的各个细节,因此这个定义并不涉及“教育技术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等操作性问题,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思维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对概念缺乏精确界定,因此这个定义显得很宽泛,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难免含混笼统,“有教育,就有教育技术”的观点在我国也是得到认可的,这样就很容易把教育技术看成是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之类的东西,在实践中很难起指导作用。反观AECT19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深受分析性思维的影响,它突破了对事物认识的整体感,从教育技术的各个要素入手,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它只是纲要性含义的规定性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在哪些领域干了些什么”,而对教育技术的本质问题却没有触及。如果认为AECT1994定义是对教育技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阐述,不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理性思维的影响,西方教学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处理教学事件的一套规则和程序,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理性计算而选择的手段。它延伸了人对自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某些特点”。[8]教学设计传承了西方还原论、确定论等思想,它可以预测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把教学过程由整体分解成为若干可以独立操作的各个部分并选择最优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师就像工程师一样按照设计规则和程序对教学过程进行操作。然而在我国,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也会经常遇到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时刻面临的困惑,他们虽然掌握着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但是面对特定的学生,要完成教学内容,一些教师还是会问“在此时此景下我应该怎么办”?教学设计理论不但没有成为教师们解决问题的得力工具,反而使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束缚。笔者认为,出现这一深层次原因与中西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关系。与西方的理性哲学不同的是,中国哲学是实践哲学。西方哲学主体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以形成确定的概念为导向,以精确为目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不用概念把握世界,而用意象认识表层现象,中国文化的致思途径是直觉,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黑格尔所说,“在中国人普遍的抽象于是继续变成具体的东西,虽然这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秩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智慧的原则,也是一切中国学问的基础”。[9]这也说明中国人的思想比较实际、贴近经验,抽象化、理论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不是中国的特色,也不受重视。所以说,中国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自己经验的运用,依赖自己的体会,并能够显示出极高的技巧性,但没有上升到理论概括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的高度,因此,不免对这样一种体现西方理性文化模式精髓的教学设计理论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到束缚。所以,教学设计虽然被赋予了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综观我国的教学实际,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此。(三)民族精神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民族精神相对于社会心理与观念具有更强的凝固性,它是在最深层次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文化动因。教育技术学起源于美国,美国也一直领导着世界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因此谈到民族精神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就不能回避美国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19世纪末以来一直在美国流行,也是现代美国各派哲学中对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并且蕴育了一种“美国精神”。实用主义被广泛地认为是美国文化精神的最核心的东西,“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文化。实用主义精神像美国的血液,流在美国的每一道大小血脉之中”。[10]美国教育技术的研究风格也深深地打上了实用主义精神的烙印。范寿康先生曾批评道,“美人论学,往往轻系统,重实利,其弊流于肤浅驳杂,虽以杜威之贤,不能免是”。[11]今天看来,依然如故。美国人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沉迷于学科体系的构建。与我国学者不同的是,美国学者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研究的领域,而不是一个学科,至少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他们不去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反复厘定,也不去划清研究的界限,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我国教育技术者看来,美国的教育技术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正如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的基本问题是在实践的舞台上解决,而不是在争论或者学术的舞台上解决”。单纯地在概念体系上纠缠对美国人是没有吸引力的,也难怪AECT1994定义在我国被奉为圭臬,但是在美国教育技术界影响甚小。另外,在美国,对问题的研究往往多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而不是在书斋里冥思苦想,研究成果也多是以面向社会的简明的报告的形式,而非深奥的专业论文,报告的行文力求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实用主义的研究风格可以摆脱过多概念界定的困扰,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实际问题。它的弊端同样鲜明,就是这种缺乏逻辑的行为方式,使得美国的教育技术学思考局限于现实的、具体的、直接的问题情景,而不能超越当前情景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和深度,流于实务主义的研究风格也不能从根本上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解决。实用主义文化富于冒险精神,勇于探索创新,喜新厌旧,加之美国历史短暂,美国人也缺乏历史感。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中指代这个领域的词汇层出不穷,比如“视觉教学”、“听觉教学”、“视听教学”、“教学技术”等等,表面上这是受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它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影响,深层次的原因是实用主义在发挥着作用。所以,教育技术虽然作为一门教育学科,但在教育学科群落中的力量非常薄弱,没有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更何况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家里,教育技术更显得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实践文化,缺乏独特的底蕴,从而缺乏一种历史感。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民族性的教育,也都是文化传统统摄下的教育。任何国家的教育发展或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摆脱其文化传统的制约,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一样,它的文化传统也不是能强行断裂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也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意识是每个研究者所必需具备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教育技术的生长点,教育技术在中国才能深入人心、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才能茁壮成长;脱离了民族文化传统这个母体,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也将如水上浮萍,流于皮毛。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影响,我们的学科体系几乎是美国教育技术的翻版。对于一个学科建设落后的国家而言,这似乎是新兴学科建设的一条捷径,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避免和有积极作用的。但长此以往便失去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自主权”,理论想发展就从国外搬,这对于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将贻害无穷。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伟大的教育家,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竞相争辉。中国的教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无论在教育制度上,还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取向上,中国都提供了一整套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独创性的东西。传统教育文化的优秀精华是我国教育技术的宝贵财富,深刻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推陈出新,并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弥补我国教育技术本土理论不足的局面,结束教育技术在一种“无根”的状态下研究与实践,否则中国的教育技术还将在一阵阵痉挛中度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还要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技术走向世界,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国际化本身还意味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异质文化的教育经验,不能盲目照搬,必须站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点上对其进行批判的吸使之民族化,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是为了发展善我国的教育技术,而文化意识的消弭则不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技术说到底,还是为我国教育的,民族性是它的基础。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世界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必须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为依托,深刻挖们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精髓,并在现代科技和现代的催化下,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同时还必须具际化意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国际平台上加话与交流的程度,吸取百家之长,构建起我们自具有国际意识和民族特色的教育技术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

一、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民族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不断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外来文化充斥着我国的各个角落。然而,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让国人有些迷失了方向。当今社会忽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占据国人生活的现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大部分年轻人青睐于外来文化,不论是国外影视还是国外书籍、国外节日,已经占据了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许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儒家思想,什么是《三字经》,反而操着一口生硬的英语、韩语、日语,对外来文化信手拈来;嘴里天天喊着吃肯德基、麦当劳,不喜欢吃面条等传统中餐;他们不再重视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不会在传统节日进行相关教育,反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还进行夸张的装扮,举行很多形式上的活动引人注目。许多年轻人崇洋媚外,包包、服饰、食品等偏爱于外国牌子,认为国产品牌质量低下,点滴之间把中国之根、中国传统文化抛之脑后。此外,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也在逐渐减弱甚至淡化,如春节放烟花爆竹被禁止,元宵节打纸质灯笼被认为危险,清明节扫墓认为不必要,甚至感觉污染环境……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印记与标识,却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逐渐消亡,这是多么可怕。二、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遭受猛烈冲击的情势下,如果国人再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再不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避免其遭受侵蚀,那么我们的国家、民族将深陷万劫不复,会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一)真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包涵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2]。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不留余地地全部吸收,任何文化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真正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需要学会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摒弃传统落后文化,学会审时度势,用发展进步的眼光去解读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二)强化各阶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年轻的一代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各教育系统和单位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起步阶段,即潜移默化地对儿童阶段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和培养,让其从小身受古代优良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辨别鉴赏文化的能力,学会认可精华,摒弃糟粕。比如,可以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或者中小学阶段开展古典诗文品读诵读,陶冶儿童的情操;可以开展以儒家典籍为主的浅显易懂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赏鉴,丰富学生的思想;也可以开展相关的系列教育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突出古典教育对孩童时代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高中及以上阶段的学生,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更不可因为专业课而忽视传统基本文化课的学习。有的高校因专业性极强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开设和学习,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塑造和培养,这是极不可取的。在大学阶段我们仍然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将其设为大学必修课,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相关文化的学习任务,以免年轻人不知儒学,崇洋媚外。(三)中国各文化宣传职能部门应职责分明,重视相关传统节日的宣传教育每年的新年之际,我们都会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浏览到新一年的日历,日历上标红的节假日更是吸引众人眼球。那么到底有多少国人真正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呢?他们仅仅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可以游玩,什么时候可以和同事举行派对联欢……而本应该引起思考的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仅仅被当成了玩乐的标识。大家没有认识到这些传统节日的关键点在于有内容含义的“节”,而是把它单纯理解为休息的假日。清明文化的意义首先是追根溯源,铭记先辈,牢记传承,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清明节,众人皆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是一个对已逝故人先贤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的节日,是一个对先人表达我们追思与敬意的节日,清明更是代表着一种感恩文化。现在的我们需要感恩先贤,感恩祖宗,正是他们用心血和智慧创造了当今灿烂的文化,正是他们留下的这些优良传统文化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根本。这就要求中国各文化宣传部门应该在重大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加强对节日由来、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等的宣传教育或者开展趣味高雅的教育活动,使国人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接受并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有效干预国人过分重视洋节,如万圣节、圣诞节和情人节,加深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情感。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教育总是伴随着一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教育发展背后的真正推动力。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文化的消亡没落势必导致教育落后。只要文化不灭,文明就会延续下去。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两面性的,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起到积极导向作用,是国人精神力量的支撑,是国人行为举止的指南。在优良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中华儿女践行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兼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格物致知”[4]等等。在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子孙演绎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自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4]。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我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给予我们卓越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勇气,支撑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现实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我国古代历来追求同一性,这源于古代君主对政治局势的把控,但在如今看来,盲目追求集中统一的思想严重束缚了思维的发散,严重阻隔了创新的发展。追求同一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如果教育课程、种类、设置等整齐划一,长期集中统一,势必会造成教育灵活性的不足,教育特色的缺失,最后导致教育体系的滞后,学生缺少学习上的主动性,学习被动化,缺乏创新意识,严重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因此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从“从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突出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因此,道德上教育就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纽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都呈现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宋明理学更是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虽然尊奉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四)以和谐思想为主,突出家庭教育中“秩序”的作用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是社会中的基本的单位,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复杂多样也是因为由于家庭的多样性造成的。中国古代为了调和家庭的多样性,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突出了“秩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春秋时,孔子提出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说在家庭中孩子要听从父亲,妻子要听从丈夫。进入西汉时,董仲舒改造了原始儒学的思想,把“三纲五常”作为新儒学的核心,使儒家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此,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序”在家庭中主要体现为“长幼有序”。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纪大的人往往都要坐在正位。如果长辈们没有拿起筷子来动桌上的菜的话,小孩子们是不可以先吃的。同时,家庭中“夫妻有别”“夫为妻纲”,夫妻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强调家庭秩序,作为丈夫要对家庭负责。作为妻子要首妇道,要学会相夫教子这样才能家庭美满。虽然这一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影响,它的消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上产生的错误。虽然儒家提倡家庭“秩序”,但它是从家庭和谐、发展方面出发的,“秩序”不应以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悬殊、人格扭曲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要提倡家庭和睦,反对扭曲古人的思想。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过于抑制学生思维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古代人们很少有言论自由。这种政治高压,对文化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上。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亦师亦友式的现代师生关系。(二)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西周国学有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科目。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私家学派和私人讲课兴体,每个学派往往 由著名大师讲学,从而形成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这时的教育内容驳杂,花样众多。儒学创立后,中国的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教育内容走向了单一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教育的内容彻底转向了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宋代以后,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各大的限制,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局限到了对四书五经的经义注解和诠释上。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在教育上导致中国人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压制个人发展,造成思想禁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 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来审视教育的价值,突出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希望通过压制个人天性和思想的发展,弱化个性、强化共性,以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这种教育模式完全漠视了个体价值,运用“集体主义”的方式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价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文化和教育方式。这极大抑制了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渴望、追求与创造,制约着中国人公民角色和意识的确立,导致传统中国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个人思想长时间被禁锢,对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等现代意识的忽视。现当代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尊尊”和“贱法”意识中走出来,培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1、传统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2、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3、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4、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爱国情怀。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1、科举制度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2、尊师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3、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发展;4、传统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锢。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2000字

自己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或者(国学)吧,上面的文献你都可以免费下载查阅的

那你可以去看下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 )期刊吧~里面的有文化类的论文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你可以直接在那些论文网站上面搜索一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找到相关的范文进行修改或者是仿写都可以。

如何发挥教育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2500字

那你可以去看下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 )期刊吧~里面的有文化类的论文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因此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从“从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突出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因此,道德上教育就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纽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都呈现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宋明理学更是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虽然尊奉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四)以和谐思想为主,突出家庭教育中“秩序”的作用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是社会中的基本的单位,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复杂多样也是因为由于家庭的多样性造成的。中国古代为了调和家庭的多样性,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突出了“秩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春秋时,孔子提出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说在家庭中孩子要听从父亲,妻子要听从丈夫。进入西汉时,董仲舒改造了原始儒学的思想,把“三纲五常”作为新儒学的核心,使儒家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此,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序”在家庭中主要体现为“长幼有序”。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纪大的人往往都要坐在正位。如果长辈们没有拿起筷子来动桌上的菜的话,小孩子们是不可以先吃的。同时,家庭中“夫妻有别”“夫为妻纲”,夫妻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强调家庭秩序,作为丈夫要对家庭负责。作为妻子要首妇道,要学会相夫教子这样才能家庭美满。虽然这一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影响,它的消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上产生的错误。虽然儒家提倡家庭“秩序”,但它是从家庭和谐、发展方面出发的,“秩序”不应以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悬殊、人格扭曲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要提倡家庭和睦,反对扭曲古人的思想。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过于抑制学生思维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古代人们很少有言论自由。这种政治高压,对文化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上。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亦师亦友式的现代师生关系。(二)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西周国学有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科目。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私家学派和私人讲课兴体,每个学派往往 由著名大师讲学,从而形成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这时的教育内容驳杂,花样众多。儒学创立后,中国的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教育内容走向了单一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教育的内容彻底转向了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宋代以后,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各大的限制,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局限到了对四书五经的经义注解和诠释上。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在教育上导致中国人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压制个人发展,造成思想禁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 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来审视教育的价值,突出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希望通过压制个人天性和思想的发展,弱化个性、强化共性,以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这种教育模式完全漠视了个体价值,运用“集体主义”的方式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价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文化和教育方式。这极大抑制了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渴望、追求与创造,制约着中国人公民角色和意识的确立,导致传统中国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个人思想长时间被禁锢,对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等现代意识的忽视。现当代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尊尊”和“贱法”意识中走出来,培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都很热衷,但是我最喜欢的要算中国结了,中国结精致喜庆,让我觉得爱不释手手。中国结是一种装饰手工艺品,也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它是用一根根五彩的丝线编织成的。别看这小小的中国结,它可是一种非常潮流的艺术品,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它可以做为汽车挂件,室内挂件。。。。。。也可以编织成手链,腰带,戒指。。。。。。带在身上非常漂亮。特别在过新年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挂着中国结。因为它为主人祈福来年的平安富贵,也体现着主人的不同审美观念。中国结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有盘长结,吉祥结,如意结。。。。。吉祥结一般装饰在扇子上,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如意结一般装饰在玉佩上,代表称心如意,万事吉祥。中国结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文明,我喜欢中国结,希望中国结可以继续给人们带来喜庆吉祥!

如何发挥教育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因此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从“从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突出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因此,道德上教育就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纽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都呈现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宋明理学更是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虽然尊奉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四)以和谐思想为主,突出家庭教育中“秩序”的作用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是社会中的基本的单位,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复杂多样也是因为由于家庭的多样性造成的。中国古代为了调和家庭的多样性,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突出了“秩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春秋时,孔子提出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说在家庭中孩子要听从父亲,妻子要听从丈夫。进入西汉时,董仲舒改造了原始儒学的思想,把“三纲五常”作为新儒学的核心,使儒家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此,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序”在家庭中主要体现为“长幼有序”。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纪大的人往往都要坐在正位。如果长辈们没有拿起筷子来动桌上的菜的话,小孩子们是不可以先吃的。同时,家庭中“夫妻有别”“夫为妻纲”,夫妻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强调家庭秩序,作为丈夫要对家庭负责。作为妻子要首妇道,要学会相夫教子这样才能家庭美满。虽然这一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影响,它的消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上产生的错误。虽然儒家提倡家庭“秩序”,但它是从家庭和谐、发展方面出发的,“秩序”不应以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悬殊、人格扭曲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要提倡家庭和睦,反对扭曲古人的思想。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过于抑制学生思维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古代人们很少有言论自由。这种政治高压,对文化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上。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亦师亦友式的现代师生关系。(二)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西周国学有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科目。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私家学派和私人讲课兴体,每个学派往往 由著名大师讲学,从而形成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这时的教育内容驳杂,花样众多。儒学创立后,中国的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教育内容走向了单一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教育的内容彻底转向了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宋代以后,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各大的限制,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局限到了对四书五经的经义注解和诠释上。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在教育上导致中国人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压制个人发展,造成思想禁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 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来审视教育的价值,突出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希望通过压制个人天性和思想的发展,弱化个性、强化共性,以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这种教育模式完全漠视了个体价值,运用“集体主义”的方式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价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文化和教育方式。这极大抑制了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渴望、追求与创造,制约着中国人公民角色和意识的确立,导致传统中国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个人思想长时间被禁锢,对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等现代意识的忽视。现当代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尊尊”和“贱法”意识中走出来,培

1、 传统文化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从心性上陶冶情操。2、 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育的原则,一直被人们所重视。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 他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历代进步教育家都重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如何发挥教育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