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卢小春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6:49:31

卢小春发表的论文

我的理想 从小到大有过很多理想,或幼稚或天真或可笑,多是意想天开而不切实际的,但每个理想都是我当初心底最真的驿动,都曾伴我走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悠悠岁月。如今想起,也不乏一场美丽回忆…… 还记得,曾经的那些个梦啊! 7岁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因为老师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工作,建设四化。 9岁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 因为妈妈说,老师是花匠,与花为伴是我童年的梦想。 11岁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警察。 因为欣赏电视中女警察干练与潇洒的形象。 13岁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舞蹈家。 因为迷恋舞台上华丽的裙裾飘飘和柔美的仙乐幽扬。 15岁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板。 因为失望于眼中的世界已不容梦想,只求努力赚钱买漂亮衣裳。 17岁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 因为好奇的心决定了我对新事物追求与对探索的向往,在梦想和现实中我徘徊倘佯。 19岁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不再有理想…… 因为容不得我想,我已经开始为毕业奔忙。 最终我找到了一份很实际的工作--秘书。 理想必竟只是一种梦想,生活却是如此现实。生活在工作和赚钱之间划上了等号,于是理想只能靠边站。梦想家醒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则拉开序幕,在充实与紧张之间,我突然发现这世界并不单单只有理想。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每个人终能找到属于他自己的方向,或许这才是他该有的理想。就像鱼儿不该迷恋天空的纯净,鸟儿不该迷恋大海的深遂,曾经的那些个梦想,也许是肤浅而没有方向的,我这样想。 当初选计算机这个热门专业,父母看好的是它的发展前景。毕业后我却放弃了专业,编程让我厌烦,操作又感单调。对一个没有经验没有资历的刚毕业的小丫头来说,可选项只剩文员或秘书什么的。上天的眷顾,我找到了一家效益颇不错的单位,开始了我两年的秘书生涯。 于是,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我珍视着有如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秘书真是个狐假虎威的角色,有老板撑腰,说话份量自然不同,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也让我受宠若惊;秘书也是个勤杂工的角色,老板的空调忘关了我得关,老板的钥匙丢了我得配,老板的茶杯没水了我得倒,老板的甜心打电话来了我得挡,老板的原配来视察了我得安排(家族企业公司)……甚至连老板家的水池漏水了,都由我找人来修,简直一小保姆;秘书还是个淘浆糊的角色,本着发扬精简人员的精神,一人能力所及之事绝不分摊两人,陪吃陪喝生意合同这些公关业务部的事也让我挂一小名儿,吃香的喝辣的让我常常享用免费晚餐,被人羡慕却落得个有苦说不出的滋味。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变了。我变得现实而冷漠,我变得理智而虚伪。 在浑浑噩噩中,在不知所措中,在虚情假意中,在你来我往中,不知是什么掩去了我年轻纯真的美好情怀,我觉得自己变得俗不可耐,却依旧心安理得,认为这是自己适应能力强的外在表现。 或许我真的适合做个秘书,有机会再升个部门经理,最后做不成老板就回家相夫教子?这难道是我找寻了许久最适合我的位置?我不置可否。 如果你的心灵是高尚的,那么,你的人也必是纯净的,淹没和沉沦是那些心灵的本色被取代而不是盖住了。这世上总还有些人令你感动,总还有些事让你震撼,封闭的都市,喧杂的人群,在属于你位置上方,却保留了一片蔚蓝色的天空,那种透明的蓝可以让你为之落泪,接受这阳光般的洗礼,回到最本色的真我吧! 那是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在网上漫无目际东游西逛,在某个BBS站看到有人推荐Leon的一篇文章,顺着网址我找到了他那篇蛮搞笑的东东,看完后我相继看了其它几篇,觉得也还不错,于是想去看看这个网站的首页。那时我的猫儿是未经改良的,跑得特慢,我是个耐不住性子的人,等得不耐烦了我往往就不想看了,那天也巧,楼下办公室的人找我,我下去一坐就半个小时。等我回到办公室,竟意外的发现整屏的灿烂,金黄灿灿的榕树,明亮耀眼的阳光,落叶缤纷枝繁叶茂的榕树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雍荣与华贵,不平凡的美称之为极至,于是我记住了这个地方——榕树下。 不知是震撼于初次见面的色彩,还是吸引于原创文字的真,我开始时不时的关注榕树。榕树下的文章不是由华丽的词藻堆砌的,那是平凡中的真吧。 真实,远离了初衷被现实改变了太多的自己,内心所保留的可否谓真? 在一个晌午时分,无聊难耐突然产生了投稿的念头,曾担任过校刊主编的我自信不会被退稿,但还是连投了两篇。 第二天却不见发表,正呐闷之际见到Will,还不等我问,他便说我正在帮你排版哩!原来是初次投稿没经验。尽管在校时也发表过文章,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榕树下刊登出来的那种喜悦,相信和每位投过稿的朋友都是类似的。榕树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感觉,这样一份自信。 接下来的日子里,总会在有感觉的时候记录下那份感动,投于榕树下与人分享与人共鸣,在投稿的文章中,很多都是我随兴的灵感,而凑合成文字却是一篇篇的有头有尾的文章。这便是生活中的美,如果不抓住,它便白白地溜走了,而抓住了,就是一种永恒

理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理想,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理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理想,是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理想,是沙漠里的绿洲;理想,是吹响生命的号角...... 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鸟的理想是蓝天,树木的理想是大地。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哪一个没有远大的理想!是啊!一个人没有了理想,那么他的生活就像在大漠中失掉了罗盘,迷失了方向.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理想,那么就像鸟儿失掉了翅膀,永远不能飞翔.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理想就像太阳失掉了光辉,永不能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懂了,只有被理想充实的人们才会充满对生活的爱,才会找到果实累累的金秋,扬起生活的风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做出贡献.然而我的理想又在哪里呢?我曾伸出双手向苍天问过,也曾冥思苦想过.直到今天我才恍惚有了答案——我要做一名主持人。 我曾有过许多理想:画家、科学家、甚至是侦探、亿万富翁,但当主持人这个理想却是未曾改变过的。 21世纪是个信息时代,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电视里的主持人更是多姿多彩,他们每天在演播厅、舞台上,主持着电视前和现场的观众收看精彩的节目。 从小对主持人这份职业我就充满敬意。当主持人多好啊,天天都在电视里感觉一定很棒!而且电视里的主持人个个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小小的我不仅对他们,更对这份职业充满兴趣! 主持人们个个才华横溢: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的记忆力过人,有的伶牙俐齿…… 主持人总能给人们带来最新信息:时事新闻、娱乐新闻、一线新闻。有的主持人还潜伏在灾区,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报道一线新闻,为人们的利益而工作着,并不亚于警察、医生、消防官兵。 当然,理想终究是理想,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化理想为现实,不能光说不做。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就应该从小开始努力。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基础知识,为长大以后的路做铺垫。不仅要学习好,还应该多看课外书报,多读有益的书,增长课外知识;而且,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兴趣广泛学有所长;还应该多实践,多练习,提高自身勇气与毅力,锻炼大胆的性格;更需大量阅读,锻炼口才;勤于写作,提高习作水平。 现在电视上的主持人个个是那么优秀:董卿,端庄贤淑;李咏,诙谐幽默;何炅,幽默搞笑;董浩,成为孩子的玩伴;王小丫,才貌双全……他们又是如何成功的呢?是理想的力量。他们有了理想,不断奋斗,不懈努力,终于走上了成功的舞台。 理想+奋斗=成功。“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相信,我们只要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拼搏,理想并不遥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为了理想而付出努力,为理想播下种子,为理想耕耘吧! 理想,如梦一般五彩;理想,似彩蝶一样翩翩;理想,像希望的种子,播洒在我们的心田。只要我们付出努力,理想的花苞就会绽放!

共同理想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高理想指实现共产主义。

追古朔今,上下五千年,人类从不缺少梦想。有伟大的、渺小的、高贵的、卑微的……正因为梦想,先祖改变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获得火的力量,开启人类文明;正因为曾经梦想,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我们才有了翱翔蓝天的飞机;正是因为曾经梦想千里传音,我们才有了电报、电话…… 我也有许多梦想:我想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我想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我想当一名律师,为正义的一方辩护……可是有了梦想,并不代表你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人固然很多,但是能实现梦想的人又是那么的寥寥无几。 看完《开学第一课》,看到廖智老师,她在废墟中,坚持了下来;在失去女儿和双腿的痛苦中,坚持了下来;在戴上假肢的疼痛中,坚持了下来。她这种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追求梦想贵在坚持。人生道路,挫折几何?譬如梦想,坚持更多。只有在不断拼搏的过程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才能让我们的人生道路更加宽阔,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烂多彩。人类飞天梦想的实现不正是无数人锲而不舍追求的结果吗?一个连恒心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去追寻梦想? 如果梦想是浩瀚的大海,那么坚持就是涓涓的细流;如果梦想是万吨巨轮,那么坚持就是勇敢的水手;如果说梦想是一只雄鹰,那么坚持就是高飞的翅膀。我相信,人生如有更多的坚持,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成功! 冰心奶奶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受伤,它似乎无法弥补,只有尽力,到彼岸的那一刻,一切的伤痛、不愉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大海中,有许多礁石,当这些礁石——困难挡住道路时,你也许会迟疑,会吃惊,会怔住,可我们总要面对困难,当困难迎来时,只有一心想着向前,伤痛才会渐忘,当看到一个岛屿时,你会眼前一亮,向岛屿漂去。伤痛在成功中消失了。 梦想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汗水甚至泪水,不抛弃不放弃。

我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里面的宝贝一一拿给你看。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身着白大褂,再病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带去希望以及战胜病痛的信心,履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与疾病相抗衡。在我心目中,他们的职业是伟大而崇高的。 他们无私、无畏、奉献的精神,令我向往! 说来话长,我想当医生还有原因呢…2003年4.5月份的时候,非典病魔肆掠北京城的时候,恐怖的气氛笼罩在北京上空,不断有疑似病历出现,弄得人心惶惶。就在这时,白衣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抗非典前线有这么一家医院----小汤山医院,发生了这么一场感人的故事:一名医生,从隔离开始就战斗在第一线,大家让他休息,他总是说:“我已经上了一线这么长时间了,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更好的履行我的职责,重新换人又加大了感染源,我在干一段时间吧?”这位好医生已数月未跟家里联系,他把对家的思念深深得埋在心底,更加忘我的工作。终于,他被传染上了非典,因为发现得太晚,已到了危重的关头,他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可这位医生在隔离区解手记者采访时,尽管眼里噙着泪水,无限留恋这美丽的世界,却坚定的说:“请把我的遗体交给医学组织用于解剖,尽早解决非典疫苗,让更多 的病人早日离开医院,早日回家团圆。”这位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打动了大家,我们为他的殉职而痛苦。他牺牲时才36岁,还那么年轻,生命对他来说是那么短,我不由心里轻轻地说:“好大夫,您走好!” 我一定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的理想 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从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仁人志士都有着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我们奋斗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理想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 懵懂的小时侯,当我看到那些富有爱心的幼儿教师用手轻轻抚摸摔伤了的小朋友红扑扑的小脸蛋、想方设法来哄住他的时候,我便在我童稚的心里立下志愿——我,也要做一名杰出的幼儿教师,做一位辛勤的园丁,细心照料祖国大花园里的每一朵鲜花! 如果我的理想实现了,成为了现实的话,我就会把上面的语句落实到行动当中去。我会用爱心去征服那一个个顽皮的身影。让他们也懂得,老师是爱他们的。当然,必要的时候,我也会给予他们一些小小的惩罚,让可爱的小朋友们认识到错误、并牢记在心,下定决心改正!最重要的,我要让他们脱离幼儿时代就背负起学习重担的阴影,我会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让小朋友们爱上学习,从而为成为祖国栋梁而奋斗!但我也不会逼迫他们去学习!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还只是泡影。 理想是一个深渊,从跳下那一刻起,就逼迫你奋力搏击。要么,大鹏展翅,扶摇而上;要么,石沉渊底,再无声响... ...而我,则选择前者,我会努力奋斗,向自己的理想一步步迈进! 我 的 理 想 龙虎塘中心小学三(4)班 卢小春 如果有一天,别人问我:"你长大了想当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长大了想当老师." 看!台上那个讲课的老师是谁呀 办公室那个正在给犯了错误的孩子讲道理的老师是谁呀 那个和同学们聊得那么开心的"大小孩"是谁呀 那个在一笔一画地教同学们写字的老师是谁呀 是我,是我,又是我,还是我! 我的理想,不错,就是当一名同学们喜欢的,尊敬的,爱戴的老师.因为老师可以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将来就可以为祖国做更多的事.虽然我知道,要想当一名出色的老师,就要比别人更努力,刻苦,但是只有多学一些知识,才能让我的学生多学一些学问,才能让我的学生"开花结果"呀!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加油……我要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 我的理想 我儿时常常登上山顶,幻想山外的风景. 高中毕业,我如愿地走出了那片群山. 如今,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但我常想着你们——我的学生,能站在我们教师的肩膀上,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你们别嫌我的个儿矮,因为我的脚下有像我一样的许多教师的支撑,你我此刻,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不是巨人.但我时常想通过我的工作,能传授给大家三件宝: 第一件宝,就是健康的体魄.我无法给予大家健康,但我喜欢穿运动服,也喜欢和大家一起运动,强健我们的身体.我也常在课余,与大家一起交流运动损伤,运动保护和运动中的饮水等问题,让我们的运动更科学合理. 第二件宝,就是学好文化知识.像你们的父母或我们老师一样,努力工作吧!你们的工作就是学习.通过老师的苦教,大家的苦学,提高各位的文化水平,以奠定你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 第三件宝,就是良好的职业素养.你们的职业素养就是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端正你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你们认真工作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这就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理想. 各位,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渊博的知识导航,用良好的职业素养做保障,用强健的体魄划动理想之船,驶向胜利的彼岸.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o^)/~祝你学业有成 我的理想 理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理想,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理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理想,是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理想,是沙漠里的绿洲;理想,是吹响生命的号角...... 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鸟的理想是蓝天,树木的理想是大地。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哪一个没有远大的理想! 是啊!一个人没有了理想,那么他的生活就像在大漠中失掉了罗盘,迷失了方向.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理想,那么就像鸟儿失掉了翅膀,永远不能飞翔.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理想就像太阳失掉了光辉,永不能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懂了,只有被理想充实的人们才会充满对生活的爱,才会找到果实累累的金秋,扬起生活的风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做出贡献.然而我的理想又在哪里呢?我曾伸出双手向苍天问过,也曾冥思苦想过.直到今天我才恍惚有了答案——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身着白大褂,再病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带去希望以及战胜病痛的信心,履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与疾病相抗衡。 在我心目中,他们的职业是伟大而崇高的。 他们无私、无畏、奉献的精神,令我向往! 说来话长,我想当医生还有原因呢…2003年4.5月份的时候,非典病魔肆掠北京城的时候,恐怖的气氛笼罩在北京上空,不断有疑似病历出现,弄得人心惶惶。就在这时,白衣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在抗非典前线有这么一家医院----小汤山医院,发生了这么一场感人的故事:一名医生,从隔离开始就战斗在第一线,大家让他休息,他总是说:“我已经上了一线这么长时间了,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更好的履行我的职责,重新换人又加大了感染源,我在干一段时间吧?”这位好医生已数月未跟家里联系,他把对家的思念深深得埋在心底,更加忘我的工作。 终于,他被传染上了非典,因为发现得太晚,已到了危重的关头,他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可这位医生在隔离区解手记者采访时,尽管眼里噙着水,无限留恋这美丽的世界,却坚定的说:“请把我的遗体交给医学组织用于解剖,尽早解决非典疫苗,让更多 的病人早日离开医院,早日回家团圆。”这位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打动了大家,我们为他的殉职而痛苦。他牺牲时才36岁,还那么年轻,生命对他来说是那么短,我不由心里轻轻地说:“好大夫,您走好!” 我一定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闪耀的灯塔,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地朝着成功前进,它的名字叫做理想;每个人在驶向成功彼岸的途中都会有一个风向标,它引领着我们刻苦努力,永不放弃,它的名字叫做理想。在漫漫人生路中,欢笑和泪水如海浪般一浪接着一浪,冲击着我的心灵,那些小时候天真的理想已经随着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成为回忆,渐渐淡忘。而成为一名作家,这个理想却一直引导着我,迈向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 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是因为这个职业可以给我带来很多乐趣。在写作的时候,当不断的灵感从我脑中划过时,当我敲击着键盘打在电脑上时,心中便会有一种喜悦,一份快乐。当读者给我写信的时候,我会按照读者的建议把文章修改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崇拜那些写书的作家,他们有那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一件件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或是伤感抒情,我多么希望像他们一样能够写出精彩的作品,给读者带来快乐。这种种原因一直激发着我写作的欲望,坚定了我做作家的决心。 小时候,当我还在牙牙学语时,妈妈就经常给我买一些图画书。那时,我对书中的内容没有任何概念,只是会指着书上的字一行行咿咿呀呀给妈妈乱读。渐渐长大后,当我读到著名作家写出的作品时,总会对作者产生崇敬之情。因为作者展示出的,不只是一行行古板的印刷字,也不是一本本没有情趣的小说或童话,而是美妙的精神世界。当你读到一篇文学小说,你就会知道人世间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善恶,它会让你明白人生的哲理;当你读到一篇童话,沉浸在那一处处唯美的场景中时,你就会隐隐约约悟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声和道理。作者从多方面的角度来阐明自己的心声和人生的哲理,我们也总能从中读出作者的写作风格:诙谐幽默,抑或是唯美动人。人物的阳光乐观,楚楚动人,阴险狡诈,这些鲜明的人物风格,在作家的笔下都可以变得惟妙惟肖。而我就要做一个作家,做一个可以为他人带来快乐,改变他人命运的作家。 当然,成为一名作家一定要多读、多练、多创作。平时有时间我会把写过的习作发到校信通的博客网站上,让更多优秀的老师和同龄朋友给予我指导。另外,我还要多读一些作文书,学习写作方法,读世界名著和儿童文学,学习作家们的写作技巧。总之,一步一步朝着我的理想奋斗! 虽然我知道现在理想对自己还很遥远,但我相信,自己正在不断地向着作家的路进发,正在不断地奋斗。在今后的成长中,作家梦会离我越来越近,总有一天我会实现这个梦想,在文学的世界里,留下属于自己辉煌的一页!

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一名还未成年的人,在内心深处,都藏着自己的理想,都曾为自己的的理想而奋斗过。那么,你知道我的理想吗? 我的理想将来来当一名老师。 我有这个理想是因为那一次,我在报纸上看见:有一名老师,他的学生只有十个。听起来大家可能觉得这位老师很幸福吧!可事实却不是这样,那十个学生都非常坏:心眼坏、学习坏……老师上课的时候,有的玩手机,有的和同桌闹,甚至还有的不仅不听课,还去和老师闹。但是这样并不使老师灰心丧气,而是让老师更有信心的教这些学生。这位老师以他们的性格特点来制成了一张奖励表,就让他的同学都变得那么听话。 自从看了这篇文章,我就极其想当老师,即使不会像这位老师当得这么好,但我也会付出最大的努力,来实现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是老师,永远也不会变的。我会为我的理想而奋斗。在我以后的生活里,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学习,考一个好初中,三年之后考一个好高中,将来考一个好大学。来成就我的理想。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未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行程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一个多么美妙动听的词语。每个人的理想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读着流沙河的《理想》我好像看到了站在舞台中间的那个女(男)孩,那便是我。现在你知道我的理想是什麽了吧,没错,我想当一名歌星。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这一句短短的诗句,令我幼小的心灵,冒出一个独特的梦,那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 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一张瘦小的瓜子脸,一对又弯又精致的眉毛,一双水灵灵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张樱桃似的小嘴巴。这就是爱跳舞的我——xxx。 我从幼儿园就学跳舞,一直学到现在,已考过了中国舞八级,曾获得红塔区艺术大奖、幼儿园舞星、香港国际金奖和香港国际艺术奖…… 曾记得,我第一次学跳舞时的情景,老师叫我们压腿,可是,我切怎么也压不下去,张老师看见了,连忙走过来,对我说:“xxx,练舞可是要付出功夫的,加油!”听了张老师的话,我提起了精神,继续往下练。在练舞的过程当中,我们有苦也有甜,有哭也有笑。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过去了 我已学会了压腿、劈叉、跪立下腰等新动作。 一天张老师对我们说:“孩子们,你们有了上舞台的机会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欣喜若狂,激动万分,连课都没上成。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张老师清脆的声音让我们迷入舞中,5个月过去了,我们的舞蹈——《春满傣乡》被选在聂耳音乐广场表演,并取得了9.97的高分。 六年后,我们新编的舞蹈——《念诺热桑拉》在xx市青科中心表演并获得一等奖,这个舞蹈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并被挑选去香港国际艺术文化节表演。 有梦就有力量,有梦就有天堂,直到现在,我仍然热爱跳舞,你知道吗?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

郭青林卢春发表外文的论文

兄弟,我认为这算是抄袭。试想,你面前有一只猫,它穿着黑色的衣服。现在你把它身上的黑色衣服换成了白色的衣服。难道这样它就不是原来的猫了吗?发表文章,讲的就是原创。虽然你是将外文翻译成了中文,但这不是原创。是抄袭。

西文文献不是国内中文文献翻译的,是直接用外文发表的论文,西文文献等同于外文文献

每个人都有自己学术论文写作独特的经历,这里我想分享对学术论文写作的认识,希望可以对刚刚接触科研的同行有点借鉴,通过我的一些教训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学术论文写作的认识篇一 学术思想是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术交流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交流。 2007 年,日本学者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小剂量呼吸氢气可以治疗中风,由于氢气是我的专业潜水医学领域长期关注的气体,但过去我们认为氢气如氮气一样,对人体不会产生生物学效应,在验证该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马上意识到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在氢气生物学效应概念上的更新,将会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考虑到呼吸氢气存在爆炸危险,操作也非常复杂,结合我们过去多年从事气体效应研究的经验,我们尝试将氢气溶解在生理盐水中,作为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初步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手段非常理想,在效果超过呼吸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了快速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给药方法。 开始时,有不少好心的同事善意提醒我,不要把这个宝贝技术告诉别人,因为我们自己的经费、人类和研究条件都有限,一旦有资源优势的同行涉足这一领域,我们的地位将会受到挑战,甚至被别的课题组抢占先机。但我个人认为,学术思路和技术垄断不应该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而且一旦论文发表,就没有思路和技术垄断的意义。我们在迅速发表数篇论文后,利用学术会议和网络等途径将这种方法广泛宣传,这引起国内许多科研机构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个阶段我们和国内将近 50 家科研机构形成了合作关系,由于我们提供氢气溶液的制备手段,并在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设计上提供建议和指导,根据贡献许多合作单位在发表论文中都愿意将我们作为共同作者。即使没有建立合作关系,许多和我们进行学术交流过的学者,由于得到我们的帮助或建议,大部分都会在发表论文中对我们致谢,我们早期发表的论文也增加了更多正面引用。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 Nakao 教授课题组和 Loma Linda 大学的张合教授,都是氢气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小组,在他们的部分工作中也得到过我们的建议,不仅在一些论文中把我们署名,而且在许多重要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中宣传我们的贡献。 短短几年的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国际上从事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最活跃的课题组,发表和联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50 余篇,占国际上所有论文数量的 1/4,被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先后被多家学术期刊聘请为副主编和编委。上月以本人为主任委员,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氢分子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氢分子转化医学学术交流会。对一个新成长的学术领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能作出这样的成绩,应该是比较成功的。虽然避免不了许多辛勤和汗水,但我们早期勇于将技术和思路分享给同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于学术思想的交流,国际学术领域有一个规则,那就是任何人的科学思路和思想几乎都来自其他学者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因此如果因为学术交流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建议,在将来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和原始思想的贡献者进行沟通,即使在阅读文献中获得的思路,也必须在论文发表时严格引用其他学者的论文,虽然这并不是硬性要求,但严谨的学者都会按照这样的方式开展工作。 学术论文写作的认识篇二 发表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的责任 从事实验科学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技术和学术交流都十分重要,其中科研论文是学术交流的最重要的载体和方式,因此只要能发表,只要不是伪造,即使是价值不高的论文,即使没有所谓的引用,无论对培养人,还是对科学本身,都是有一定价值的。 20 年前,自己开始读研究生,刚开始从事科研,曾非常羡慕别人能发表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研究快报,自己也曾经兴奋很多天,本人第一篇论文就是被这样接受的,记得编辑的回信中说,这个工作还可以,但不全面系统,只能压缩成短篇报道形式。这已经觉得非常高兴,毕竟这是自己历史上第一次以铅字方式发表自己的文字作品,而且是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 这个过程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切身体会到从选题、研究到发表的整个过程。这个时期的工作基本是按照别人的思路做一些重复性工作,确实没有太大学术价值。 对一个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讲,这个过程仍是非常值得的,例如刚开始写的论文的语言表达很差,导师多次反复修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基本上最后没有自己的几个句子,大部分都是导师的改写过的。但从那以后,我基本掌握了发表中文文章的基本技巧,后来又陆续发表 10 多篇这样水平的论文,写的内容也越来越好,基本上不用导师再修改了。随着发表论文经验的增加,后来就可以帮别人修改论文了。这种状况大概有 10 年左右,基本停留在发表中文的水平。期间对发表外文所谓 SCI 文章丝毫没有信心,基本没投过英文稿件,看到一些同事把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也只有羡慕加敬佩。 后在一个老师的推动下,把自己博士期间的工作总结成英文投稿到国际脑血管领域的旗舰杂志《中风》上,但修回时意见很多,又对自己的研究非常失望,认为自己的研究和国际同行相差太远,最后放弃没有继续修回。多年过去后自己也发表了一些 SCI 论文后才明白过来,其实没有修回意见的论文并不多见,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术交流过程,国际同行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和问题,一方面是体现专家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这些建议提高作者的学术能力,许多意见专家并不会抓住细节不放,只要认真对待每个意见认真修回,即使审稿意见很多,最终被接受的可能性仍非常大。 这份稿件修回意见我一直保留着,作为自己的一个纪念。 2002 年自己有机会到加拿大 Manitoba 大学学习,了解到国外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情况,虽然国外学者对发表论文也非常重视,也有“不发表就发臭”的实用主义思想,但对待科研本身的认真务实态度,是最值得学习的。2003 年留学回来后,结合我们学科潜水高气压医学的特点,我提出用高压氧作为预处理手段对抗各类器官缺血损伤的思路,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沿着这个方向做了几年工作,发表了不少影响因子 2-3 分的文章,如 2008 年我们就发表了 12 篇相关论文,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国际上率先证明高压氧和低氧类似,都可以诱导同类的缺血耐受分子。次后国外一些学术期刊也陆续邀请我审阅这个领域的稿件,才开始品位到审稿人的心态,这在过去是绝对没考虑到的。说明即使不太高水平的论文,只要有一定学术价值,只要可以发表,就可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曾有人认为低档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大都属于垃圾论文,但我清楚地知道,在经费、人力和技术条件都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完成,完成每篇论文都要扒层皮,实在相当不容易,好在因为自己觉得有价值,也就不会觉得任何委屈。在向国外期刊投稿过程中,仔细体会到国外审稿人的认真负责态度,对自己的研究帮助是非常大的。尽管自己很清楚,现在仍不具备发表更高档次论文的客观条件。我们也知道,如果具备了条件,我们发表更高档次论文并没有问题。 不过即使发表所谓影响因子的论文,也不一定就比现在发表的这些论文的学术贡献大多少。 我周围许多现在水平很高的实验室,他们过去发表论文的发展过程基本上都是:国内杂志 - 国际低影响因子杂志 - 国际高影响因子杂志 - 国际顶级杂志,这样的模式。从个人角度考虑,虽然投身到国际一流实验室,可以让你快速起步,但对多多数人来讲,科研能力需要慢慢积累学习和提高,这是走进科学殿堂更常见更可靠的途径。 看了“学术论文写作的认识”的人还看: 1.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2. 大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现状及原因剖析论文 3. 什么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格式 如何写作学术论文 4.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重要性探讨论文 5. 读学术论文后的感受

1.对于资质要求中文期刊更加倾向干对作者的资质要求,想要发什么级别的期刊,就会有对应的资质要求,达不到社里资质要求,那基本上投了也是白投。而外文期刊的话,就比较不倾向于作者资质方面,就好比如sci核心期刊,并没有对作者资质有硬性的要求,只要作者的文章学术水平比较高就可以。2.语言方面在国内的中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都是使用的自己的母语,所以对于语言上的排序和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够让人通俗易懂。但是在外文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话,就有一定的语言的局限性了,并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母语转化成英语的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国内的作者在对英文期刊进行投稿之前都要找专业的服务平台加以润色才能进行投稿,不然中式的英语是很容易被看出来的,也会因此被拒稿。3思维方式国内作者不能用投稿国内论文的思维方式来投稿国外的论文,国外的论文更喜欢比较直接的表达,作者只要讲明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自己得出结论供读者评判。就拿sci收录的刊物来说吧,sci收录的期刊更喜欢实验性的论文,理论4性的不容易理解。所以大家想要顺利投稿到英文期刊上,那么就需要做到论文观点新颖,大胆,简洁,简单,简短,思维不能过于复杂。4.时间周期国内的期刊,一般正常的审稿周期还是比较快的,因为众所周知,中国人上班加班是再不过正常的事了,社里编辑每天都有任务,完成了才能下班的。而国外就不一样了,到点下班,不会多做一会停留,你想让他加班基本不可能,所以这也是国外的期刊审稿周期为什么比较长有的半年才有结果。当然,无论是投稿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都要对论文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高质量的论文是每个期刊都愿意接受的。

卢小泉发表的论文

卢小泉,男,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学校科技处处长。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分析化学》、《分析实验室》等杂志编委。 中山大学理学博士 。 获得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中国化学会全国青年化学奖( 2000 年)、甘肃省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奖( 2006 )、兰州市首届青年科技奖( 2005 )、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甘肃省第六届青年成才奖等奖项。 近年来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SCI 收录 40 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受中国化学会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委托成功组织了 2001 年全国分析化学专家西部论坛和第八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年会等学术会议。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 其中一项为重点课题),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 / 生物传感与化学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课题各一项,教育部课题一项。

给你一个参考书,自己去看:卢小泉等编著. 配合物电分析化学.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0. 143页作者:悦楚嗯,这本书你应该用得上作者:zhujiumei卢小泉,配合物电分析化学. 应该会有帮助。作者:oksonglin直流循环伏安法是与交流循环伏安法相对应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简称循环伏安法,它是以快速线性扫描的形式施加极化的三角波电压于工作电极,如图a所示,从起始电压Ei开始沿某一方向变化,到达终止电压Em后反方向回到起始电压,呈等腰三角形.电压扫描速度可以从每秒数毫伏到1伏甚至更大. 当溶液中存在氧化态物质O时,它在电极上可逆地还原成还原态物质R, O+ne-→R 当电位方向逆转时,在电极表面生成的R则可被可逆地氧化为O, R→O+ne- 得到的极化曲线见图b.图的上半部分是还原波,称为阴极支;下半部分是氧化波,称为阳极支.出现峰电流的原因和单扫描极谱法一样,其氧化波相当于溶液中的还原态物质在电极上氧化时的极化曲线,还原波即溶液中的氧化态物质在电极上还原时所得到的极化曲线.(用ipa、Epa分别表示氧化峰的峰电流和峰电位,而ipc、Epc分别表示还原峰的峰电流和峰电位.)

卢奇发表的论文

周建人 周作人周恩来周晔羽太信子周介孚周伯宜鲁瑞沈八斤周玉田闰土

他弟弟叫周作人周作人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魁寿。字星杓,后改名槐寿,奎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又取名作人,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1885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鲁迅二弟。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结婚。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此时直至40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影响日益缩小。1927年4月李大钊被杀害,曾保护李大钊之子李葆华避居自家一个月之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出任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堕落成为汉奸文人。1945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有《日本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于1967年5月7日病死。【周作人主要著作书目】[创作书目]孤儿记(文言小说) 1906年6月,小说林社自己的天地(散文集) 1923年9月,北京晨报社泽泻集(散文集) 1925年月12月,北京,北新书局谈龙集(文艺杂论集) 1927年12月,上海,开明书店谈虎集(上下集)(杂文集) 1928年月1月,上海,北新书局永日集(散文集) 1929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过去的生命(诗集) 1929年11月,上海,北新书局看云集(散文集) 1932年10月,上海,开明书店知堂文集(散文集) 1933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周作人书信(书信集) 1933年7月,上海,青光书店苦雨斋序跋文(序跋集) 1934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夜读抄(散文集) 1934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苦茶随笔(散文集) 1935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苦竹杂记(散文集) 1936年2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风雨谈(散文集) 1936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瓜豆集(散文集) 1937年3月,上海,宇宙风社秉烛谈(散文集) 1940年2月,上海,北新书局药堂语录(散文集) 1941年5月,天津庸报社药味集(散文集) 1942年3月,北京,新民印书馆药堂杂文(散文集) 1944年1月,北京,新民印书馆书房一角(散文集) 1944年5月,北京,新民印书馆秉烛后谈(散文集) 1944年9月,北京,新民印书馆苦口甘口(散文集) 1944年11月,上海,太平书局立春以前(散文集) 1945年8月,上海,太平书局鲁迅的故事 1953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1954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的青年时代 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过去的工作(散文集) 1959年,香港,新地出版社知堂乙酉文编(散文集) 1961年,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儿童杂事诗(诗集) 1973年,香港,崇文书店知堂回想录(散文集) 1972年,香港,三育图书公司[翻译书目]玉虫缘(小说) 美国爱伦坡著,1905年,翔鸾出版社红星佚史(小说) 英国哈葛德.安特路朗著,与鲁迅合译,1907年,商务印书馆域外小说集(一、二集) 与鲁迅合纂译,1909年,日本东京,神田印刷所炭画(小说) 波兰显克微支著,1914年,北京,文明书局黄蔷薇(诗歌小品集) 希腊等到国作品,1925年,北京,新潮社希腊拟曲 希腊海罗达斯.谛阿克多斯著,1934年,商务印书馆俄罗斯民间故事片 英国培恩编译,1952年,香港,大公书局阿里斯托芬喜剧集 与罗念生合译,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希腊的神与英雄 英国H.D.劳斯著,1950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希腊女诗人萨波斯湾 摘译英Arther Weigail著《萨福传》,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乌克兰民间故事片 1953年,香港,大公书局浮世澡堂皇 日本式亭三马著,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狂言选 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欧里庇德斯悲剧集(1-3集) 希腊古典文学,与他人合译,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石川啄木诗歌 日本,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古事记 日本安万侣著,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平社物语(历史演义小说),与申非合译,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古代隋笔 枕亭子,日本清少纳言著,1988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浮世理发馆 日本式亭三马著,1989年11月与浮世澡堂合为一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卢奇安对话集 希腊古典文学,1965年脱稿,1991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日本小说选 20年代,上海商务出版社希腊神话 50年代脱稿,即将出版

史学,亦称“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历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 方法 。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记录,乃是人类 文化 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从保护剥削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史学的求真与经世关于历史学的论文 范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史学的求真与经世 全文如下:

求真是史学的学术性的根本原则,经世是史学的社会性的必然要求。求真是经世的基础,经世是求真的提升。古希腊一位学人卢奇安说过:“历史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而实用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真实”(《论撰史》,见《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第19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这话说得直率而中肯。一位中国学人说得好:“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周谷城学术精华录》,第300页,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如果说,求真乃是史学的生命所在,那末经世则是史学的生命力之社会历史价值的反映。

史学的求真与经世及其辩证统一,是所有正直的史学家所恪守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从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特别是从史学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来看,人们认清楚史学的求真与经世及其辩证统一的特点,这不仅标志着史学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标志着人们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前途的关注和热情。

一求真是史学学术性的根本原则

古今中外,凡是严肃的史学家,都把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自己的职责,尽管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这种意识和努力历来是受到人们尊重的。这种意识和努力,就是历史研究中的求真精神。在中国,春秋末年孔子作《春秋》,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为后世史家树立了求真的榜样。司马迁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也可以表明孔子撰写历史的严肃态度。至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受到自刘向、扬雄及以后历代名家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所记殷商诸王世系,为新发现之甲骨文证明为确,致使西方学者大为惊叹,认为“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1卷,第88页,袁翰青等译,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代史学求真原则的发展,在思想上和理论上的积累以及在历史撰述上的积累,都十分突出。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总结 了“辞宗邱明,直归南、董”的传统,提出了“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的命题。唐人刘知几《史通》有“直书”专篇,论述了直书的传统及其意义。此后,历代史家都有这方面的论述,而以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所论最为深刻。章学诚认为:史德反映了作史者的“心术”,“心术”的最高境界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凡此,表明中国史学之坚守求真原则的一贯传统在思想上、理论上的发展轨迹。同时,这一传统在历史撰述的积累方面也极为丰富。在刘知几之后,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著作如杜佑《通典》、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马端临《文献通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王圻《续文献通考》、谈迁《国榷》,以及王世贞、钱大昕、赵翼、王鸣盛、崔述的考史之作等,就总体而言,每一部书都是求真之作。

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对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及其成果,不能作绝对的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客观历史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且已成为过去,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看,求真,就是“求”得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的“真”。第二,史学家在反映客观历史过程中,其主观意识总是要发挥作用的;因此,史学家撰写出来的历史乃是客观历史同史学家主观意识结合的产物。第三,一般说来,即使是严肃的和正直的史学家,亦难免有知识上、器局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无疑是其通往求真道路上的障碍,只是因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能遇到的障碍大小有异罢了。此外,由于史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史家的求真,有时还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而陷于艰难的境地。唯其如此,人们对以往的史学家在求真道路上之所得,都应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恰当的评价。

历史撰述的求真原则同任何事一样,也有它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史官所“求”的是在当时伦理原则下“书法不隐”的“真”(《左传·宣公二年》),这是当时的“书法”准则。两汉时期,史学有了进步,《史记》突破伦理名分,承认秦、项而作通史,并为项羽立纪以表明项羽在历史中的位置。盛唐刘知几撰《史通》,其中“直书”、“曲笔”两篇专论,是非之分明,言词之严峻,跃然纸上。但他承认维护“名教”是“直道不足”的表现,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的求真应当突破伦理的障碍而尊重历史事实本身。在这个问题上,宋人吴缜比刘知几又前进了一步,认为事实、褒贬、文采是史书的三个基本要素,主张把对事实的认知和对事实的褒贬区别开来,认为:“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矣”(《新唐出纠谬》序)。吴缜的这个见解,不仅强调了事实和褒贬的区别、强调了以事实为基础,同时也表明了事实和褒贬的结合乃是历史撰述所必需的。是否可以认为:强调事实为基础,这是历史撰述求真的第一步;在事实的基础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这是历史撰述求真的第二步。这就是说,只有事实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合理的结合,才是近于完全意义上的求真。

二经世是史学社会性的必然要求

史学的经世之旨是伴随着史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中国史学上,至晚在春秋时期的士大夫中间,已十分明确地论述到史学的社会功能。楚国的申叔时认为:学习史书,可以使人“耸善而抑恶”、“昭明德而废幽昏”、“知兴废而戒惧”(《国语·楚语上》)。这是表明史学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楚国有位左史倚相,他通晓史籍,“能道训典,以叙百物”,经常向国君讲述历史上的得失成败,使国君不忘记先人创业的艰难(《国语·楚语下》)。这是史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春秋末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这是说的史学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作用。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史学(或者说史书)对于个人、政治、社会都是非常有用的。从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们的这些认识,都折射出社会对史学的要求。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这种要求和史学家的这种认识都在不断地提高与丰富。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汉书·司马迁传》),到刘知几说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再到龚自珍说的“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尊史》,见《龚自珍全集》第1辑),反映了约两千年中这一提高与丰富的历程。

史学之所以能够产生社会作用,能够经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史学能够延伸人们思考的时间范围,扩大人们视野的空间世界,这就是刘知几所概括的“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史通·史史建置》)。唐太宗所谓“不出岩廊,而神交千祀以外”,“发挥文字之本,通达书契之源,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晋诏修书》,《唐大诏令集》卷81),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由于历史同现实本有天然的联系,因而在悠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曾经出现过的人们的活动及其原因与结果,总是会引起今人的关注、回忆和兴趣。如人品的贤佞、国家的安危、朝代的兴亡、政策的得失、社会的治乱、世风的厚薄,以及文化传承及其种种 措施 ,天灾人祸及其应对之方,还有域外诸国的有关情况等等,凡此都对今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史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悠长、恢宏的思考时空和丰富、纷繁的思考对象,而且可以由此陶冶性情、知理明道、增益智慧,进而积极参与创造美好的现实与未来。这是史学具有永久魅力之所在。元代史家胡三省批评一种重经轻史的错误观点,指出:“世之论者率曰:‘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语也。’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无弊,史可少欤?”(《新注资治通鉴》序)那种认为史书只不过是记事、记人而已,这是对史学的一种浮浅认识。反之,通过读史,了解了历史上史事、人物,进而从中认识其始末原委、常理法则,得到启示,有所借鉴,这才是对史学的真正的理解。

史学的经世作用,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的诸多方面。以下数端,是比较突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

——史学是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历史,但通过史学认识历史无疑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了历史,才可能继承优秀历史遗产,为现实的历史运动提供借鉴、 经验 、智慧,开辟和创造新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确乎是史学的社会作用中最根本的方面,即所谓“居今识古,其载籍乎!”(《文心雕龙·史传》)历史知识、历史思想、历史经验、历史上的真善美等等,主要是凭借着史学活动来记载、积累和传承的。

——史学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以政治、文化、 教育 三个方面最为突出,也最为重要。在政治方面,又以政治决策、历史经验、忧患意识同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政治决策来看,历史知识、历史参照是重要依据之一。如汉初,汉高祖刘邦命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后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刘邦大为称赞,命名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新语·无为》篇指出:“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政而用刑太极故也”;认为实行“宽舒”、“中和”之政是非常必要的。这是阐明了秦朝政策的失误,也是为汉初“与民休息”基本国策的确立提供了历史的和理论的根据。从历史经验来看,史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从对历史的记载、描述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总结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作为今人和后人的借鉴。譬如从司马迁在《史记》中以深刻的见解、翔实的材料、精彩的史笔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开始,以后许多“正史”都有所效法,其中往往亦不乏优秀之作。又如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主旨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入史,以便于“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读通鉴论》,以其深邃的历史见解,阐述了历史上的种种经验教训,他所总结的“谀臣”是否得势、得宠与国之存亡的关系,统治阶层是否看重“积聚”、“宝货”与政治得失的关系,“风教之兴废”与朝代兴亡的关系(以上见《读通鉴论》卷1、12,卷2、12,卷17、19)等历史经验,都是极具启发性的通论。再如,自贾谊《过秦论》以下历代史学家、思想家所撰史论、政论,其真知灼见,不乏于时。从忧患意识来看,因其理性和深刻而具有特殊意义。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之一。这个品质在史学上反映得十分突出,清人龚自珍强调说:“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龚自珍全集》第1辑)这句话从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了中国历史上“良史”的优秀品质。“良史之忧”的内在精神是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它以洞察历史为基础,以关注现实为旨趣,以经世致用为目的。许多事实证明:史学上反映出来的忧患意识对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思想影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

——史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记录和纽带。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后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史学以其独特的形式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史书对于多民族历史活动的记载成为历代“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对于多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的作用。第二个方面,史书对于西周、汉、唐这些盛大朝代的记载,既作为史学的形式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这种影响,反映在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上,反映在对多民族历史渊源的共识上,也反映在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相互吸收、融汇上。第三个方面,中华文明不曾中断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其主要标志之一,是历史记载不曾中断,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史学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史学还是人生修养的重要的教科书,是历史教育的巨大宝藏。史学的全部社会功能,都是史学对于人的作用的结果,都是通过人的认识的提高和人的 社会实践 来实现的。这是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0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的经世,史学的社会作用,本质上是历史教育作用。中国史学的优秀史学遗产,有大益于人生修养和历史教育:一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使社会公众都能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和熏陶。二是具有突出的适应性,使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能从与之相适应的历史著作中得到启示和教益。三是由于历史著作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底蕴和众多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以及各方面的经验和智慧,从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深刻的感染力。

60多年前,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位反法西斯的英勇战士布洛赫,在牺牲前写了一本名为《历史学家的技艺》的书,其主旨是回答“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他在《导论》中这样写道:“‘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越了职业道德之类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我们整个西方文明都与之有关”(见此书中译文本第7页,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这里,借用布洛赫的话来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中华文明以至整个东方文明不也是与之有关吗!史学的经世作用,实在是不可轻视的一件大事。

三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史学的求真与史学的经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理论上看。刘知几《史通·人物》篇强调史书“诫世”、“示后”的作用,作者在篇末作结论说:“名刊史册,自古攸难;事列《春秋》,哲人所重。笔削之士,其慎之哉!”所谓“诫世”和“示后”,是指史学的经世作用;所谓“难”,所谓“重”,所谓“笔削之士,其慎之哉”,是强调史学的求真。刘知几是把史学的求真视为史学经世的基础。上文说到宋人吴缜论批评史书的三个标准,一是事实,二是褒贬,三是文采。他认为,事实是一部史书的根本,有了这一条,才不失为史之意。他说的褒贬,是著史者的价值判断,其中包含着史学经世的思想,而这些都应以事实为基础。吴缜所论,同刘知几所论相仿佛,都强调了史学的经世以史学的求真为前提。可见,求真和经世就是如此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由此也可以看出,凡对史事采取轻浮的、曲解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并用以比符现实,既违背了史学求真的原则,也失去了史学经世的基础及其本来意义。

其次,我们再从实践上看。史学的求真,是史学家在学术追求上的实践。史学的经世,是一切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智慧于现实历史运动的人们的实践,其中也包括史学家所作的努力。司马迁著《史记》,被后人誉为“实录”,当之无愧。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史记》的经世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力量;秦朝的二世而亡,使多少统治集团引以为戒;汉初的“与民休息”的国策,使多少杰出的政治家受到启示;汉武帝时代的富庶和浮华,使一代又一代后人陷于沉思;还有那些具有“国士”之风的名将贤相,那些“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人物,以及各种各样的奸佞小人,使多少后来者“思齐”、“自省”。大凡读过《史记》和比较熟悉历史的人都会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史记》的经世作用之大,非笔墨可以形容。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问世的《通典》是制度文明的杰出代表作。作者杜佑撰写此书的宗旨是:“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这里说的“人事”,是指历代制度的演变,“群言”是指历代群士关于制度的制订、实施、得失的议论,无疑都是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之上;这里说的“将施有政”,意在以所著之书用于施政的参考。《通典》在唐代和唐代以后的政治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许多政治家的称赞:“诞章闳议,错综古今,经代(世)立言之旨备焉”(《唐文粹》卷68权德舆《歧国公杜公墓志铭并序》):“本末次第,具有条理,亦恢恢乎经国之良模矣”(乾隆丁卯《御制重刻通典序》,参见咸丰九年崇仁谢氏重刊本)。作为通晓史学的政治家和精于政治的史学家,杜佑把“经邦”“致用”之旨缜密地、严谨地寓于制度史的阐述之中,史学的求真与史学的经世可谓相得益彰。

同样,司马光与《资治通鉴》鲜明的经世之旨,也是人们交口称赞的。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的主旨已如上述。朱熹评论《资治通鉴》说:“(司马)温公之言如桑麻谷粟”(《朱子语类》卷134)。王夫之认为《资治通鉴》包含着“君道”、“臣谊”、“国是”、“民情”,为官之本、治学之途、做人之道等多方面内容与启示(见《读通鉴论·叙论四》)。南宋以下,《资治通鉴》受到各族统治者的重视和广大士人的敬重,自有其史学上的崇高地位和实践中的参考价值。世人盛赞史学上的“两司马”,绝非偶然。上举三种体裁的三部通史,大致可以表明中国古代史学之主流在求真与经世上的一致性。类似的或相近的史书历代都有所出,不一一列举。

再次,我们还应从全局上和本质上看。毋庸讳言,中国史学上确有曲笔的存在,对此,刘知几《史通·曲笔》篇不仅有事实的列举,还有理论的分析。刘知几之后,史学上的曲笔现象仍然存在。举例来说,官修史书,时有修改,不论是修改曲笔,还是曲笔修改,都说明了曲笔的存在。而此种曲笔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政治因素影响所致,当然也跟史家“心术”相关。但是,在中国史学上有一个基本准则或总的倾向,这就是:直书总是为人们所称道,而曲笔历来受到人们的揭露和批评。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所说的那样:“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对奸邪给予惩戒,正是优秀史家的直笔所为,正如农夫看到田间的莠草就一定要把它锄掉一样。像这种做法,也是万代同一的准则。在中国史学上,曲笔或可得逞于一时,但终究免不了落下骂名,为人们所唾弃。

最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史家的职业角色与史家的社会责任是相联系的,史学的求真要求与史学的经世目的也是相联系的;这两种联系,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本质的沟通,即在史学的信史原则和功能信念上统一起来。可以这样人为:揭示出这种联系,就是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揭示出中国史学的总相和特点。

卢柯发表的论文

1981.08—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4年底,当卢柯准备考研的时候,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其他考研的同学都放弃了,卢柯一集不落地看完。他有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20年来一直恪守着这个时间表,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1985.09—1988.08,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已故中科院院士王景唐先生;1988年,卢柯放弃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88.08—1990.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01—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美国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95年1月开始聘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年仅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2013年9月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纳米金属材料团队带头人。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中科院院士,辽宁副省长卢柯在2020未来科学大奖中荣获“物质科学奖”,他在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方面贡献突出,拿下中国诺奖。

纳米“鼻祖”高度评价2000年,卢柯在极具影响力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好评。纳米材料“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卢柯课题组的这项工作——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2004年4月16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卢柯课题组的最新成果。《科学》杂志的评审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是其他任何强化技术无法达到的。它“再次用极为漂亮的实验结果演示,通过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设计可以从本质上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功用”。《自然》杂志的评价是一个疑问句——“在一个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里怎么还会做出东西来?” 卢柯有一股钻研到底的劲头;有很强的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做事很有计划性。

卢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81年卢柯进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5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1990年1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1998年获得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金质奖章;1999年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38岁);2005年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

2006年被聘为美国《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月被选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扩展资料

卢柯近年来的科研成就:

2010年,卢柯应《科学》周刊邀请,撰文《金属的未来》就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2011年2月,卢柯研究组在梯度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梯度纳米金属铜既具有极高的强度又兼有良好的拉伸塑性,揭示了纳米金属的本征塑性和变形机制,《科学》周刊再次刊登他们的论文。

2013年,卢柯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在论文中重点介绍了利用自行研发的技术装备通过高速剪切塑性变形在块体镍金属表面施加高梯度应变,可在其表层形成二维的纳米层状结构。

这种新型超硬超高稳定性金属纳米结构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倒置关系,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